4、忆帝京【三】(1 / 2)

加入书签

他的目光在闻雪朝身上停顿了片刻,还未等闻雪朝回过神来,便马上移开了。

大太监阮公公宣读完靖阳帝的口谕,吩咐身后的小太监们将新的案几和籍册搬进上书院。打点好一切,阮公公向初来乍到的五皇子恭敬道“殿下有事就随时唤咱家,陛下和昭仪娘娘挂记着呢。”

五皇子身着一袭玄黑色的外袍,俊秀的五官棱角分明,身上散发着超脱这个年纪的英气和利落。他应了阮公公几句,便走到了自己的案几前。身后的小侍卫匆忙开始为主子收拾张罗,然而动作还有些生疏,来回间弄混了不少物事。

小侍卫发现所有人都在盯着自家公子看,顿时觉得自己给公子丢脸了,一时间羞得面红耳赤,垂下了脑袋。五皇子并未在意众人投来的视线,立在一旁等小侍卫收拾好了,方才入座。

上书院众人端详着这位凭空冒出来的皇子,神态各异。见屋内许久无人出声,太子赵启邈率先轻笑着开口道“五弟多年未回京,这一路可还顺利”

“一路免不了舟车劳顿,劳烦皇兄挂心了。”赵凤辞不卑不亢地回道。

两人紧接着又寒暄了几句,闻雪朝坐在赵启邈身后,看着相谈甚欢的两人,心中若有所思。

他越发觉得方才是自己的错觉。自那番莫名其妙的对视后,五皇子再也没有看过自己所在的方向。

历时月余,穿过雁荡关,途经八郡九府,五皇子赵凤辞和镇北将军府的亲卫于昨日戌时便入了京。多年未见儿子的靖阳帝盼子心切,当夜便宣了赵凤辞觐见。听闻赵凤辞近些年都是跟着泾阳将军研习兵法武艺,只跟着府中先生学了一些经史皮毛,靖阳帝便马上下令,让赵凤辞今后跟着皇子们一起在上书院读书。

赵凤辞自幼在祖父镇北将军身边长大,对身为天下至尊的生父没有太多印象,但该做的礼数还是做了个周全。来到仁明宫见到亲生母亲后,他心中的酸楚才逐渐席卷而来。

他虽年少老成,但毕竟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半大孩子,自小便离了母亲,独自在塞北极寒之地摸爬滚打着长大。赵凤辞见到泾阳昭

仪,这只受伤的幼兽终于卸下了周身的防备,整夜都依偎在母亲的怀里。

泾阳昭仪也禁不住湿了眼眶,朝中的皇子个个皆是锦衣玉食,众星拱月般地长大,自己的孩儿却和这群养尊处优的金丝雀不同。

他是雁北大鹰真正的后代,满身伤痕是他将骋万里建功立业的铁证。她抚摸着儿子手心厚厚的老茧,彻夜听赵凤辞讲述那片她曾驰马试剑的故土。

曙光照进宫墙,泾阳昭仪困意才逐渐袭来,靠在儿子怀中睡着了。赵凤辞小心翼翼地为母妃盖上被褥,吩咐宫女好生照料,这才起身盥洗,启程前往上书院进学。

仁明宫的舆轿很少在外皇城走动,天色还未亮,仁明宫的公公们出了内宫的范围,一时在暗处有些找不着北,只能惴惴不安地进轿向赵凤辞禀报。

“奴才该死,奴才马上派人去寻值夜的宫人问个清楚,断不会误了殿下进学”

赵凤辞摆了摆手,对身旁的年轻少年道“阿申你去探探路,快去快回。”

阿申天生视力奇佳,脚程又快。听到自家殿下吩咐,一溜烟便跑了出去。刚走出不过百米,赵凤辞便远远看到阿申撞见了人。

阿申走上前问路,赵凤辞掀开帘子,看到了来人的模样。

那微弱烛灯中立着一位美人。身着黛青霞披,脚踩云锦踏仙屐,面若白玉,乌发随风轻拂,宛如谪仙下凡。他屏息凝神片刻,又掀开帘子望外看去,只见那人已举着宫灯离开了原地,留下了一道淡漠的背影。

好似戏书里的人物跃然于世间,赵凤辞自小在镇北府里长大,不知宫中竟还有这样的人物,一时有些失神。阿申欢快地跑了回来,朝着不远处的殿宇指去“殿下,上书院就在朝北半里开外,咱们马上就到了”

“阿申,方才为你指路的那位公子是谁”赵凤辞问。

阿申摇摇头,表示并不知晓他的身份。只说他随身带着一位小厮,亦步亦趋地跟着他,也是往那上书院去的。

赵凤辞揉了揉眉心,只当自己花了眼。

“上路吧。”

赵凤辞走进上书院,见天横贵胄们都是相同的打扮,才知方才那少年身穿的并不是什么仙人霞披,而是一种自己所未见过的丝

滑绸缎。

然而满屋的七彩云披皆有些俗不可耐,只有那熟悉的黛青色身影一眼吸引住了赵凤辞的视线。那人仿佛察觉到了来者打量的目光,抬眸也朝自己望来,眼角勾起了漂亮的弧度,眼中隐隐映出了自己的影子。

古人言明眸善睐,顾盼生辉。赵凤辞心底突然涌现出一股莫名的慌张感,他不着痕迹地移开了自己的视线,不敢再向那人的方向望去。

朱太傅今日要赴翰林院秋宴,早早便放了午课。几位皇子近日下学都去太子府中听曲,今日也不例外。

“府中近日请了建南的戏班子,五弟可去府中一坐小酌几杯”太子问赵凤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