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能人异士(下)New(1 / 1)

加入书签

第19章能人异士下

“大将军有礼,说来惭愧,望将军莫笑,小人乃为人不齿的梁上君子,家姓王,排行老二,因而得名王小二。”王小二有些讪讪地笑。

“噢”我点了点头,他算是旁门左道吧,但也未必算是异士,虽然他说惭愧,但我感觉他并不对自己的行业感到羞愧,甚至还有些自傲的气息夹杂在里面,这样的人定也是油嘴滑舌,没一句真话,脸皮估计比城墙还要厚了。这样的人虽在品性方面令人不齿,但也算是可用之才。

“古有孟尝君鸡鸣狗盗之士令其脱围解难,壮士不必惭愧不分贵贱不分职业身份,能为本将军排忧解难者,本将军一律予以重任,自当重重有赏”我大声地笑着,化解他认为的尴尬,给足面子给这个梁上君子王小二。

“多谢大将军赏识,小人自当用毕生才能解大将军之所扰”王小二不再介绍他的丰功伟绩,毕竟在这样的场面他大肆宣扬自己的劣迹那以后不是自讨苦吃,虽不怕我们抓住其把柄,倘若有心之士稍稍留意,日后有所要挟或捉去报官,那自己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看来这小子还是蛮有心思的,能揣摩他人心机,预料他日不详之兆,慎言慎行。王小二径自坐下去。

排在第三位的见轮到自己了,也不紧不慢的站起身来,向我这边拱手道“大将军有礼,在下复姓公孙,字仲才,干的是摸金行当。”

摸金行当,在现代人来称呼是“盗墓者”。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当时魏军的领袖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用。摸金校尉盗墓主要依靠观风水、辨气象,以易经为宗旨,以定位古墓的穴位。

水经注疏记载“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袁绍的幕僚陈琳起草讨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鲁迅说,“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

之后,有盗墓者以摸金校尉之风水方法盗墓,皆称为“摸金校尉”。摸金校尉要擅长找墓,掘开墓时,在墓室内要点上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始摸金。如果公鸡啼蜡烛熄灭了,财物必须放回原处,恭敬磕三个响头,空手回去。

曹操之时,摸金校尉乃从正规的军事编制。曹操之后,盗墓者皆各自为政,同行之间并无师徒之分,凡以摸金之法盗墓,均为摸金校尉。摸金校尉多以个人行动为主。

此乃题外之意,自是后话,只为方便读者阅读文意。

摸金行当在当时的风化中比较难以为世人接受,毕竟人家干得是挖祖坟的活,谁都不愿意自己的祖先或者自己死后的坟都让人这么折腾来折腾去的,那真是连死都死得不安宁,死不瞑目。好在我们这些将士是对这些早已麻木,所以也不以为然,不过我所尴尬的是,我现在行为不也正是与摸金行当没什么区别,我们偷盗管氏家族的生命囊,只不过我们是明抢他们是暗盗,同样的事就因身份的差别令人感慨万千啊。

“当讲无妨,本将军是好才之人,能者必当重用之。”我挥挥手,释去公孙仲才得疑虑,令其到时放心施展技能。

“谢大将军赏识,小的自当尽力而为之。”公孙仲才有些鸣鸣自得。毕竟以我的身份邀请他们这些三教九流之辈,这令得他们脸上有光,日后在同辈外人面前自可吹嘘一番,总算扬眉吐气了。

“大将军有礼草民姜友乃机关匠师,早年随师父周游各国,探索研究设计各类机关,或为御外敌刺客,或为巧尽心思博世人惊奇,或为掩饰惑众人,或为攻城杀敌器械改良发明。望草民所学能为将军解忧”姜友不愧曾为朝廷官府效命过的人,言语之间有不可侵犯的威严,带有一丝霸气。我对其略有好感。

“大将军有礼贫道乃南牛山一方士,自幼喜好天人之术,追寻宗师修行,为今在南牛山观天人之道,习天人之术,妄欲揣摩窥视天机。宗师赐汝法号玄明,自称玄明道人惜闻大将军有扰,受姜老先生相托,特此下山为大将军道明其间一二。”玄明道人果真有一副仙风傲骨的模样。

我心里暗想,驰炎方士与玄明道人相比起来还真有点令人怀疑其真实身份,真想说句粗话他娘的,驰炎方士实乃欺名盗世之徒。不过驰炎方士确真能道破天机,有无穷的神力,这点我是没有怀疑的。

神仙观念的起源亦甚为久远,到战国时期,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不死”、“升天”成为人们仰幕和追求的目标。所谓神仙方士,就是在这种风气下出现的鼓吹和传授长生成仙之术的术士。这些方士千万百计地搜求和行使奇方异术,来满足一些人长生不死的愿望,以致得宠于“诸侯、帝王”。秦始皇和汉武帝就十分宠信神仙方术,网罗了不少方士在身边来帮助他们实现长生成仙的梦想。

方士们所行使的方术很多,诸如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以及祠灶、谷道、侯神、望气、导引、烧炼、却老方、按摩方等,无不在其使用之列,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炼丹采药。由于这些神仙方术还非常零散,不成系统,为了更加扩大其影响,一些方士便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他们的方术,形成了所谓方仙道,而这些方士便被称为神仙家。

方仙道对道教的创立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影响,方士们的神仙信仰和求仙之术全部被道士们所承袭。所以,道士们所奉行的修炼方术实际上就是由神仙方术衍化而宋,而道士则是方士的演变。在汉代,方士之称与道士之称通用,这固然表明一种混淆,但也更表明道教、道士与神仙方术、神仙家之间的非常密切的承袭关系。

从原始宗教和巫术,神仙方术到道教,从巫觋、方士到道士,还必须经过一座重要的思想之桥,这就是先秦道家学说。

在道教的创立过程中,道士们从老子、庄子的思想学说中,尤其是从他们的宇宙本体思想和人生哲学中吸收了许多东西,宋建构或充实道教的教义教理。同时,道士们还将道家的著作奉为教内经典;给道家人物披上道袍,或奉为教主或许为真人。所谓“道教”,正是由于对“道”的“宗”软化而得名。

老子学说中的“道”,具有极难把握的神秘性质,其无形无名,自然无为,是开天辟地之前宇宙浑沌混的原始状态,也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最高法则。在道教创立不断发展过程中,道士们以“道”为基本信仰延伸教义,他们视“道”为具有神格的圣灵,认为其不仅是万物之源泉,而且还是人世的救主。其无处不在,不断地变化自己的身形名号,降临人世,辅助明君,救危扶难,传经布道,教化民众。

在神化“道”、神化“老子”的同时,道士们还把道家的清静无为、重视养生以及相应的一系列意念和方法与神仙方术糅合在一起,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修炼方术。正因为这样,那位据说耳长七寸名叫李耳又叫老聃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便成了道士心目中的倍受尊崇的偶像被奉为“太上老君”,成为道教公认的教主。

至于他们五位能否解开生命之囊之谜,我有些担忧,确也觉得只有此法能行。

2012年3月24日15:23:26潮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