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慢慢长路(1 / 2)

加入书签

披着衣服小王爷昆连站在宫门口望着外面阴雨绵绵,忧心忡忡的看着夜雨中遥遥的城外。

一只手搭上自己的肩膀,回身看见姬享端了一碗药汤给自己,摇摇头坐回了地上。

“探至乎?(有巡游队的消息吗?)”

夜晚的王宫里只有小王爷和姬享。

“弗,却待。(没有,再等等吧。)”

为了昆连的安全,姬享又把药汤往小王爷面前推了推。

看着姬享的眼睛,昆连叹了口气,端起来还是喝下了。

小王爷并没有生病,而是在这样的阴雨天姬享未雨绸缪要避免领袖感冒。

“王母及后巡几多时?(巡游队自宛丘出发后,走了多少天了?)”

放下碗小王爷用手背擦了擦嘴唇,皱了皱鼻子表示这次的汤有点苦了。

“三月足。(有三个月了吧。)”

把碗收回,姬享想了想。

“却弗至乎?(走了这么久怎么还没到?)”

按行军打仗的速度,确实巡游队两个月左右就应该抵达西城了。

不过这一路上不是以行军为目的而是以施恩各方为宗旨,大大小小的部落众多,巡游队速度当然就慢了。

也是按这个说法姬享对小昆连做着解释,安慰大王不必过于担心。

两个人聊着接下来怎么接待王族队伍,就看见一名身穿蓑衣的身影跑到了宫门前,还没等姬享召唤小王爷快步起身走到门前。

“雨集,弗探却。(到处都在下雨,没有发现巡游队伍。)”

两个人都听到了报告的内容,小昆连失望的抠抠脑袋,又坐了回去。

摆摆手让探子退下,姬享坐回来对小王爷说,“王连弗患,巡辨及矣,不日一二,我亲逞来日探之,却矣。(大王您不必过于操心,巡游队都走了这么多天了,应该也快到了,估计也就这一两天的事,明天我亲自带人去接看看,应该可以遇见他们。)”

小昆连偏头想了想,“弗,汝持之。使探之然。(你还是留在西城比较好,有什么事好安排,让他们继续去找吧。)”

姬享笑着点了点头,君臣之间现在是非常互信和睦。

按理说这西邦之地不应该下如此大雨啊!

地处“汉中”之地,“汉中”“汉中”何为“汉中”,乃“大汉发源之地”,取“汉水”之名也。

地处陕西地界,在我的印象里好像西安周边都是比较干燥的气候吧?

难道不是吗?

当然了可能是我才疏学浅见识短,还请您各位原谅我地理知识不好。

其实我并不知道目前巡游队伍行走在哪个准确的地方,那个《山海》我是完全看不懂上面的字只能靠别人读给我这个文盲听。

换句话说,我自己以为不给我官作是因为我只会说而不会写,上不了台面。

您列位当然知道真实原因,不过当不当官也无所谓,我不在乎,倒也自在。

虽然是上古时代,但是共工所作《山海》倒是真的精细。

那条画在图上弯曲的线与眼前的河流极其相像,凭借大概的轮廓相信确实是走在陕西境内,这就说明距离西城已经不远了。

得知王族将进行第二次大巡,因为伤寒重症影响,没有受到伏羲亲临巡视的西城在小王爷昆连的力邀之下,王族巡游队的第一个目标地就是西城。

而后向南而行,再而向下,转而向东,最后到达北邦后,直下成纪,最后返回宛丘。

接受昆连第一个巡视西邦请求的另一个原因是,最后知道共工在大庭处。

如果路途中遇上可以让共工不用再继续巡游,返回宛丘修整,我们替他完成。

大雨磅礴,水粒子跟石子儿一样大,密密麻麻的砸在四周的土地上,一砸一个坑水花子四溅!

耳边只听得哗啦啦哗啦啦的响声大作,天空乌云密布压的低低的,怎么看这滂沱大雨都不可能短时间结束。

就像呼应这想法一样不时从云层后滚出阵阵轰隆,咔啦啦一道闪电惊破长空!

几秒之后更加密集的雨点呼啸而至。

在这个还没有发明出雨伞的年代,几万人的长队寸步难行。

被大自然的力量吓坏了的马匹在暴雨中不断嘶鸣,睁大了眼睛在水中倒腾着步子。

不论是华胥夫人还是女娲、混沌,都努力的踩在水里牵着马匹好借力不会在狂风暴雨中摔倒。

脸上的水流的跟在淋浴一样,长长的头发不论男女都在努力遮蔽大家的视线。

“雷暴!雷暴!”我大声喊着,意思是告诉大家这样在毫无遮挡的旷野里行走,要小心雷劈!

但我这点喊声怎么可能掩盖住冰雹大小的狂雨砸地?

如果这里是汉中平原,那就意味着约1400平方公里的面积!

不论我们现在走到了哪里,想要遇上建设在丛林中的部落求点帮助都是非常困难的。

军队的士兵还勉强能够支撑,单兵独武的努力提起膝盖,迈出艰难的步伐。

很快就从后面跑来传令兵,后方的黄牛辎重队已经不堪重负,四蹄陷在滚滚流水的泥浆里无法行动了!

身旁努力大声指挥部队坚持前进的混沌听见来报,努力抓过缰绳颠颠两下翻身上马,扭头向队伍后面奔跑过去。

长长叹了一口气,抬眼迷离的望天,尼玛这是西龙王在天上撒尿吗?

你是不是伤寒感冒了捂被窝灌水不准尿尿才这么发泄的啊?

抬眼看见雨帘那头的华胥夫人已经明显体力不支,紧跨两步过去,将她手中的缰绳交给其他卫兵牵着,用力扶起她和女娲。

在这四臂交错之下,和女娲一个对视,回想起昨天深夜她竟然来到了我和华胥夫人的大帐。

或许是被华胥夫人过分的叫喊引发了浴火,这个王族王后眼中星闪着渴望,不过并没有得其所愿。

没有气力的我只是陪着她在帐外走了一会聊聊天,困意来袭后便各自安睡了。

这场雨实在是过于巨大了,完全颠覆了我对雨的认知,上古气候这么任性的吗?

受困于辎重队的举步维艰,大批兵士被召唤到后面卸下牛背上的辎重,由人力肩扛担挑,好让黄牛们可以有气力和泥浆做斗争。

大雨足足下了半天,从午后直到黄昏,一行大部队才终于勉强走出泥泞,每一个人都精疲力竭。

如果这个时候有哪个异族要偷袭王族,就算人手不多应该也能得逞。

看着大队人马重新在草地上休息,整备过夜。

虽然雨停了,但明显这次降雨覆盖面积很广,就连这边的草地上也是湿漉漉的。

必须得马上做出决定,否则会出大问题!

立即把跟随的巫医队叫过来,吩咐马上熬煮药汤,全军每一个人都必须足足饮满两碗,以预防大雨后又要在湿地过夜出现大批病号。

同时,命令架起火堆,要多,确保每个人的前后左右都有足够的温暖。

也不需要架起幔帐了,薄薄的麻纱管什么用?

到处都是湿冷湿冷的,还不如靠近火堆来的直接。

随着几大口喝下带着药香的热水,华胥夫人的脸色回了些润红,女娲也没再抖的像筛糠一样了。

湿气太重,捡回来的树枝也很难点燃,只会冒出滚滚浓烟呛的人难受。

命令把“鬯”都拿出来,全部倒在湿润的草木上,在酒精的帮助下总算一个个火堆开始星罗出现。

这个时候就不需要讲究了,而且淋透的身体也需要尽快干掉,所有人都赤诚相见,包括华胥夫人和女娲也都裸着身子坐在火堆前架肉烧烤。

把剩下的鬯匀出一些以备后患,让全军都饮鬯喝醴,用酒精燃烧体温。

也算是一种幸运,吃饱喝足后大家看起来都恢复了些精神,众多的笑声交谈从四面八方依稀传来。

在众多火堆的烘烤下,大家的身上都不在湿冷,连地面的草地也重新站立起来。

但不能马虎大意,这一晚上都要辛苦巫医队必须不停的给大家熬草药汤,分发给全体兵士依十二辰每隔三辰就一定要喝一碗。

这一夜,过的很安详。

没有再次见到在外巡游的共工,小个子显得有些失望,在这个年代有时候一旦错过就是一生再不遇见。

带着大量的人口和物资,向外探寻和交流的蜀地人马已经又回到了宛丘,连我这个老乡也不在,小个子只能遗憾的连连摇头,大有物是人非之感。

对这个遥远的客人伏羲依旧很是欢迎,请他在王宫和自己共处,了解到小个子他们竟然去到了非常遥远的地方。

小个子身上的《山海》已经添加了更多的内容,并且增加了非常多不同的资料记录。

包括异族种类,体型特征,语言方式,地理环境,各色异兽甚至天气特征。

后来可以看到,小个子此次的大队探寻队,已经去到了西伯利亚,将贝加尔湖都远远抛在身后了。

伏羲大为感慨天下竟如此之大,四海竟如此之广!

两个人对新《山海》都非常兴奋,兴奋到可以不眠不休彻夜长谈。

其实小个子这趟出行更多是向北而去,蜀地地处西南,本能的就是向北而行。

也机缘巧合的避开了正在开疆扩土过程中的蚩尤,免去了灭顶之灾。

对于上古蜀人来说当然是好事,但也又一次让伏羲没能了解到蚩尤还存在,并且在发展壮大。

而小个子当然也在宛丘收获满满,大为惊异几年间宛丘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而且人民教化之广,文化昌盛至极,对“卦”和《易》的维度又扩增了数倍之多!

当即表示回去蜀地后一定要建议自己的王再派队伍,专门前来学习。

而伏羲也对等的表示,将派出使团,跟随小个子去到蜀地,进行文化交流。

这其实伏羲是有私心的,通过和蜀人的交流可以初步判断,其文明和发展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程度。

派出使团一方面可以交流互通,另一方面可以将自己更高级的制度和文化以及文字,当然还有《易》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为大一统未雨绸缪。

好在还有另一个老乡胖子在,如今的胖子俨然已经是宛丘的“贵族”了。

坐在胖子的大屋内,和胖子一边聊天一边吃火锅,大为感叹胖子的儿子都这么大啦!

碍于情面胖子只能让小个子喝,喝,不去接这个话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