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大运河(1 / 2)

加入书签

正是气势磅礴,我泱泱华夏文明千古!独尊冠绝于天下,再无可出其右之可比拟。任君徜徉!

如果没看过的话,这种围着火堆跳啊唱的祭祀其实挺有意思的,毕竟是热热闹闹的。

但如果看多了就只觉着闹的慌,特别是单调的节奏以打击物件为主音,即便当下有了“琴”“瑟”“笙”“埙”但那节奏慢的也让人打呵欠。

毕竟是为族民祈祷来年幸福平安的“行大傩”,和华胥夫人以及北王粟陆一同坐在宫门口的毡垫上,看着众多巫师围着女娲各种叫嚷,以王后为中心向北邦赐福。

出门在外,这漫漫长路中不知经过了多少大小部落,赐福于民的大小祭祀见的多了去了。

仪式虽然略有出入,但基本上大同小异。

以不同的行巫者表现为各不相同的形式,其实就是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行为方式以个人的风格进行展示。

虽然在我们现代人看起来动作简单又怪异,不过如果耐心的品,还是蛮有一番独特的艺术感。

比如流传到今天的东北跳大神,有见过的朋友没?

连唱带跳特别有地方风情,就连郭德纲老师在相声里还专门学过,有点二人转的味道。

这就是民间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

说到这就想念叨几句咱如今京剧为啥落寞成这样了,其实不光是京剧,所有地方曲艺都是这样。

纯粹就是当今的所谓那么一部分戏曲人自己作的!

从起根儿上的教学就走偏了,而且死不回头。

为什么这么说呢?也不知道这帮家伙自己是怎么想的,但凡一提到唱法唱腔这一帮帮跟打了鸡血似的。

就跟您提这个马派那个梅派这个谭派那个周派,哎,只要你开口不符合这哪哪派的你就是不对,进而等同于你不会!

这是什么荒天鬼怪大破逻辑?!

当初为什么戏曲在民间如此蓬勃?是因为当时没电视娱乐方式少吗?真的少吗?你穿越回去天桥走走看看!

去各个地方看看就连菜市场都有拉洋片儿变戏法砸把式,人为什么还要掏更多的钱进戏园子看那一演就好几小时的大戏呢?

就说不管是谭鑫培、王桂芬、孙菊仙、余叔岩、马连良、周信芳、杨小楼、叶盛兰等等还有十好几位诸多大家在当时是百花争艳芬芳无比,人家都是各唱各的,没见谁相互学谁啊?

都是自己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唱自己喜欢的调,同样一出戏各有滋味,这才是花团锦簇!

人家估计死了都想不到这帮“聪明”的继承人们竟然给自己立了派了!

你跟了哪个老师就从拜师当天倒了霉了,更别说专业院校的那更是搁“模子”里了。

好家活,从老师开始就让你天天听这个派那个派的原腔原调,一旦你跟了哪个派这辈子就这样了,不准改啊!

不能变!老先生出什么声你就得出什么声,谁学的越像谁越是学的好,才是学会了!

啊?????!!!!!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是守着一成不变就叫你会好吗?

梅兰芳先生就是继承和发展的“大家”!脱颖而出独一无二!怎么没人批判他呢?

明明戏曲就是来自民间它要反馈回人民,要的就是个舒坦,艺术不是孤芳自赏,艺术也不是让自己难受,更不是让它为难老百姓!

是,你要传承要了解老先生怎么唱怎么拿韵没错,没问题。

但怎么着明明可以继承了再发展,每个人按自己的条件设立自己独特的人设,不这么做,却非要去一个个当某某人第二第三第四第无穷呢?

“大家”永远只有他一个,学“大家”再像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大家”!

真要有人给“模仿秀”封一艺术家,那就是这一帮明明可以百花齐放的从业者们,自嗨!

生生把戏曲这条路给走窄了的就是他们!

郭老师曾说过,好多老活儿那帮说相声的都说,哎呀,老段子过时了,没人听了。

哪就没人听了?我们这儿说的都是老段子,你拿着六十年代的老段子在现在说它过时了,但你放那个时代它就是时尚的,你脱离了理解那是你落伍了,说到根儿上就是,你不会!

所以您各位都听过德云社众多弟子唱曲唱戏唱小曲小调吧?

除了郭老师声音嘹亮,小岳岳岳云鹏,小白张鹤伦,秦霄贤,张云雷,陶阳等等,是不是九腔十八调各有特色,但不碍着您喜欢听啊,是不是?

为什么人郭老师能经营出全国唯一一个盈利的民间京剧社“麒麟剧社”?

为什么“德云鼓曲社”能场场卖出好些票去?那都是正经唱戏唱曲没相声啊,为什么一大帮年轻人能坐得住?听多了自己也能唱上几首?

有人说那京剧之类的戏曲可跟小曲小调不一样。

是!小曲小调有韵味儿就好,戏曲是需要有腔有调有味道,而且兜着丹田气,像京剧还讲究字正腔圆,说十分钟念白比唱一小时都累!

来个大花脸出音儿都是瓮声瓮气的,这都没问题,这是传承,就该这么发音,但这不是统一个模子大搞模仿秀的借口。

你可以先学别人的唱法腔调来入门,会了后完全可以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您列位没唱过戏但一定都唱过歌,唱歌好的大有人在,而且一定都有这样的经验。

那就是最早听着喜欢的偶像学唱歌时,一定都经历过数年的模仿唱,甚至很多人可以唱的非常像。

但随着时间推移,就会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唱了。

这才是人的本性,艺术的传承!

不是扔模具里千人一面,那是小圈子抱团取暖,是自嗨,也是自废!

美其名曰专业,什么叫专业?专业模仿秀?

来三百个都唱周信芳,一模一样,这就是专业了?

就问你这三百人票卖给谁去?我要爱听周信芳我找视频翻音频去了,我听你干嘛?

你要指着学周信芳学的最像就想我买票看你去那也是你想瞎了心了。

早年间老先生在台上唱戏还能跟台下互动逗闷子的,今天想好好唱还是对付着玩全凭心情,人家观众花钱买票即便没听到想听的依旧心甘情愿,这是为什么?

天天呼吁要传承要发展,这家伙好,只有传承没发展了,而传承来传承去还传承走了味儿,只剩“抄袭”了!

不要真把自己往艺术家那个阁楼上“封”,“封”上了也就关了门儿了。

还是那句话,您越像只能说明您模仿秀玩的好。

怎么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些从业者就是不明白呢?

是爱上了“国粹”这俩字儿,觉得我干的这玩意儿高贵无比吗?

用模仿秀来堵住老百姓大众参与,就这一帮小众群体好关起门儿来让自己“艺术家”?

然后又卖不出票去,赚不着钱,又反过来埋怨传统艺术没落了,老百姓都不看戏了,你死不死啊!

真的,提起这个我就生气。

我不知道看我书的有没有学戏的,您就说我说的对不对吧,您学着累不累?

不是戏腔不好听,那些戏腔的歌曲多好听啊!

哪个年轻人不喜欢不羡慕不想也能来上两句?中国风啊!美啊!

流行歌曲这么百花齐放,您见谁学谁了?

这也发展好几十年了,哪个成派别了?

是有模仿的,有模仿邓丽君的,王菲的、刘德华的,张学友的多了去了,但就问你模仿者哪个成艺人了?

哪个出名了?最顶级的也就在夜店里演出吧?偶尔能参加个企业年会就算丰收了。

对吧!您看这道理多简单,有原唱谁听你啊?人不会直接去听原唱啊?

你要想出道就好好做你自己,拿出你的风格让大家接受,你,就是“大家”!

戏曲就是民间泥地里长出来的,是几百年上不了台面儿的众多“下九流”发展出来的啊!

于民中生于民间长它始终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的,这才是初衷,也才是正道。

莫不说京剧都如此艰难,更不要说那些万紫千红的地方戏曲了,得多艰困呐!

眼睁睁的多少曲目正在或是已经失传了啊。

戏曲真那么难学吗?不难啊!没事儿心情好了也能二指一伸来上一句“我本在城门观山景”,有滋有味舒心舒情,旁边听的人也自在,“赫,没想到你年纪轻轻还会唱京剧啊?”。

相互间还能讨论讨论“哎,您这个字儿这样唱有点意思啊。您这个裉节儿停的好。”

多愉快啊!为什么变难学了呢?是因为我只想唱自己,你却想让我出周杰伦的音儿!

而我模仿不像,你就马上指出唱的不对,到底是谁不对?

但凡不模仿,就指着你说“你不专业”,戴上帽子“业余票友”,惹不起躲得起,老百姓干脆就不参与了,你们自己逗自己玩儿去吧。

郭老师有句话说的好,“我爱相声,我怕它完了!”这句话,惊天动地啊!

恨之深责之切,我也爱传统戏曲,我怕这华夏民间瑰宝它完了啊!!!

面前的烈火在不断泼入“鬯”下熊熊燃烧,周边舞动的巫者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这天下大同的歌舞在不同地域巫者的演绎中各有风格!

我深深被眼前的人群震撼,也许这就是后世万种艺术的起源吧!

这“大傩”行到了高潮,一众巫者口中念念有词,这念白极其有节奏和特色。

依照十二月甲历,十二名巫者头戴各种彩绘的面罩,后来唱戏的直接往脸上画角色是不是就这么来的?

扮做十二个神兽,每个人口中各自念出自己代表的神明,分别为“甲作、巯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

而后将手中分别代表鬼魅的十一种鬼疫扔入烈火之中,这十一种鬼疫分别是“鬼虎、疫、魅、不祥、咎、梦、磔死、寄生、观、巨、蛊”!

“行大傩”的古本典籍基本失传,有“大神”介绍十二兽中目前能找到明确出典的有四种:

“雄伯”,传说中能吃“魅”的神;

“伯奇”,即百劳鸟、鵙。他本来是人,其父轻信后母谗言将他杀死,变成伯奇鸟,父亲发现错杀后,便射死了后母。伯奇变成了鸟,但心明如镜,故能知恶梦、吃恶梦;

“强梁”,又叫疆良,虎首人身,四蹄长肘,能衔蛇操蛇的神。

强梁与祖明一起共同吃磔死、寄生两类鬼疫;

“穷奇”,像牛,一身长着坚硬的刺猬毛,其声如狗,吃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