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难承其重(1 / 2)

加入书签

躺在塌上,虽然皮帘已经放下,但满屋内还在弥漫着烤肉香,在封挡冷风入侵的同时,也锁住了烧烤后的记忆。

小轩辕在一旁早已睡着,仆从们熄灭灯火后也各自安歇,睡了一整天又酒足饭饱的小朱襄在黑暗中失眠。

也幸好这简陋的木塌没什么弹性,在铺设的草席上辗转反侧倒也不影响小轩辕睡的死沉。

这个人呐,躺久了一直睡不着就会不舒服,即便我们今天能有各类高科技床垫。

但也有经验一旦躺久了连脚后跟都觉得压的疼,于是干脆坐起身来,眼睛望着黑暗中,脑子里的旋律又升了起来。

也不知是目光中的虚幻,还是脑子里的映射,在乐曲中摇摆舞动的小荷曲曼妙的身形时而化为弯月,时而形若折叠;

或是上下翻飞,或是舒展柔缓。

越是回味画面仿佛越是清晰,逐渐就偏起了脑袋,试探的向将头叠向自己的脚,却发现腰硬的不得了,不可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动作。

啧啧称奇中,小朱襄又试着模仿小荷曲的其他固定体态,结果都未能得偿所望,只得盘回双腿,却感到全身肌骨酸疼,差点就抽起筋来。

皱着鼻子龇着嘴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心想这个小荷曲怎么能把自己弄出这些体型还不难受,还没想出两三秒就突然觉得全身血液勃发流畅!

刚才明明在过分牵引和用力的情况下,酸疼别扭的关节和躯干突然热热乎乎起来,一份难以言喻的舒爽感传遍全身。

这也太神奇了!

自从探子又传回东城再次插遍黑龙旗,早已从宛丘细作那里得到缘由的蚩尤知道,王族母系终于巡游来到了东邦。

他并不担心,因为要养精蓄锐韬光养晦,在黎父的建议下特意将自己的都城“九黎”向北迁移了数十公里远。

没错,当初也是在黎父的建议下,大举东征并且伺机南下,攫取大片领土和人民。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蚩尤族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硬石!

这种颜色怪异的石头与当初经营宛丘时期,发现可以磨出细粉用于绘画涂抹颜色的彩石不同,明显比一般石头重,而且星闪着不知名的亮光。

在工匠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意外砸碎的石块在高温下流出了让人恐惧的冒火红流,只要沾上皮肤必立时穿肉坏指!

随着凝结后形成硬结,而这种硬结很难像过去打磨石器那样打磨成型,相反在与磨石的挫动下硬结的磨面闪耀出了明亮的光芒,而将其磨的尖利后极难破损,切割起东西来更是轻而易举!

蚩尤部族工匠就这样在烧制陶土的过程中,机缘巧合的发现了铁矿石。

对于这样的发现,原本工匠因为色泽的光芒,希望将奇特的“新发现”做成各种闪光透亮的装饰品,或者人的配饰。

但尚武的蚩尤敏感的意识到这坚硬锐利的东西将为自己带来武器的革命性变化!

而当时古人对矿石并没有完整的认识和概念,仅仅凭借露天矿进行跟踪。

随着越来越多表面红渣的“重石”出现,他们不知道那是铁元素渗透的表现。

但这毕竟是史无前例矿脉的发现!

很遗憾的是,矿脉并没有按照蚩尤族的“政策”按先东后南走向,而是明显向北而上。

本来就是为了避免被东王葛天部发现自己的存在,如今北方还有强王粟陆,但凡被任意一方发现,对蚩尤部无疑都将是灭顶之灾。

于是,黎父重新调整“国策”,以东为主轴,斜向东北延伸,依据矿脉迅速开采,等铁矿被发掘完毕后,立即重新恢复东扩政策。

索性露天矿脉并不会延伸多远,而靠土镐石锹想要向下深挖太费时费力,在攫取了越数吨“铁矿”后全部立即撤移,向东进行全面拓张。

为了将自己全面隐藏,原本距离东城不算特别远的“蚩尤城”原址被全部摧毁,浩浩荡荡的大部族向东而去,将自己的战略纵深扩张到无论何时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能给自己充足的反应时间。

改防御城为部落哨,打造了一条绵延数百公里的信息链,一直到新城所在的“钜野”才停了下来。

“钜野”,即为今天“山东菏泽市”旁山东巨野县。

这一路蚩尤并不轻松,举族迁移漫漫征程,十余万降众多少人在路途中逃跑,不能让他们走漏风声,必须追上斩杀!

老弱妇孺拖累前行,当场斩杀!

一路沿途遇上小部落,侵袭裹挟;

而如果探回大族,则坚决绕道前行,直到远离东邦百公里外,才大张旗鼓,立起同样黑色的两面“牛”“鸟”大旗,昭示我蚩尤大王如今统领四方。

为什么是两面“牛”“鸟”大旗呢?

因为蚩尤不屑于华羲族各部独有一面旗帜象征,而以牛图腾和鸟图腾为自己的共同标识,代表着土地永固与海阔天空。

因此,对应的将自己的族人划分为“原生派”就是一直忠诚于自己的族民,以及“归顺派”就是后来降服而忠于自己的族民。

其实这个从统治上不对,这不利于民族融合,自己就给自己的人民分类了,看看印度就知道。

但蚩尤有自己的骄傲,而在当时的上古时代以武力为先的情况下,倒也臣服。

稳定下来后,将“钜野”作为根据地,重建大城,并且开始向诸多原始部落开启屠戮式征袭。

对于异族,蚩尤一贯的保持轻蔑的态度,对于抵抗也大多只有一句话,“俯而宁,立而断。(凡臣服我者,归顺收并得以共荣;凡不从者,灭族。)”

但东夷有自己独有的气节,一贯强硬压迫民心难服,为恐各部落联合起来沆瀣一气,黎父遂行“诏安”政策,逐步稳定局势。

而在征袭中,华夏民族第一次来到了苍茫的东海之滨。后话暂且不表。

所谓“春雨贵如油”,也是春雨绵绵。

处于湿地平原中的东城在开春后一直陷入绵绵细雨中,想要在这样的节气中保暖对上古人来说是比较难的一件事。

在南方和北方都生活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很多不熟悉两地的人都往往直线思维的争吵和比较冬天哪里更冷。

从直线思维里当然北方更冷,随便一个零下2、30度都算不错了,再去满洲里之类的给你南方人一个零下4、50度你试试?

但东北虽然极寒,但是干燥型环境,空气虽然寒冷,但只要你穿的足够多,也就不会觉得有多冷,能够物理防御住。

更不要说回到屋里有暖气,或者炉子,那就更谈不上冷了。

但是南方不同,水域充沛的地方湿气重,哪怕温度只有0度!

但无论你穿多少哪怕给自己裹成了粽子,透心凉湿冷的空气也能从各个缝隙孔洞钻进来,直接贴在皮肤上,冷的手足发硬,属于法术抵抗。

因此当这适逢开春万物复苏之际,绵绵细雨中夹着掐人的小风,就算连脚踝脖颈都用层层皮毛裹住,也是冷的瑟瑟发抖。

这独特的环境也导致原本在水源充沛区域,应该农业发展最好的东城,结果却在这上古时代远远落后于其他城邦。

是啊!这鬼天气怎么出去干农活啊?找病等死吗?

哎!但也别说,这个“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说法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也同样适用。

在等候春暖花开的这段时间里,东城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发展成果,那就是“艺术”。

有些朋友可能知道好莱坞电影大发展时恰恰是“大萧条”时代。

除了到田间略加照看,以及看护动物外,东城人民更多的是挤在一起制作各类手工艺品。

光是坐着劳动有什么意思,于是就要听音乐,晚上要看歌舞,于是东城的夜生活是整个封邦中最精彩的。

因为天气过于寒冷不愿出门的华胥夫人在燃烧了数个火盆的宫内早早入睡,而两个小王子正是精神旺盛的时候,于是带着他俩我和女娲漫步在东城街道。

看着四下里灯火中不时群聚的唱唱跳跳与把酒言欢。这场景估计跟老北京“天桥”差不多,区别只是人家不为挣钱,那时候没有钱这个概念,就是纯娱乐打发时间。

百姓们并不因为女娲的出现就会惶恐或是避让,反而很开心宗族王后能跟自己打成一片。

因此只要看见女娲和小王子总是会乐呵呵的招呼过来一起玩,或是送上一口吃食一碗酒饮。

没有那么多规矩和距离感,各自玩的很是精彩。

在这些娱乐项目中当然欣赏巫者们的表演是最受欢迎的,那当然的了!

就指这吃的,人家是“专业”的!

用麻绳将燃烧的油坨子舞的上下翻飞,三人为“品”字型同步表演,在尖叫喝彩声中敲击空心骨筒的节奏欢快流畅!

突然加入巫者将口中喷出的“鬯”烈火点燃,在音乐声大响之中巫者们一同舞蹈,围观的人在火光掩映中无不欢展笑颜。

邀请中女娲牵着两个小王子也加入舞蹈中,欢笑连连。

摆摆手拒绝了对我的邀请,但接过盛情的一碗酒,尝了一口应该是兑了羊奶,挺鲜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