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章 宣室问对(二)(2 / 2)

加入书签

类似于汉初之际,因评定功劳艰难,刘邦迟迟没有封赏群臣,拖得旷日持久,结果惹得属下人心动荡不安。刘邦在洛阳南宫,看到大臣三三两两聚集密语,就好奇问张良这些人在做什么。

张良点醒道,陛下不知道吗,在谋反也。刘邦大惊,问天下初定,为何要谋反。张良就说,陛下迟迟不封赏功臣,群臣不安,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群臣无用,陛下欲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绝。

刘邦惶恐,忙问该如何是好。张良就献计说,陛下平生最憎恶谁,不妨就先封赏谁,群臣见陛下连最憎恶的人都封赏,必不会忘掉他们,由此心安矣。

然后刘邦就捏着鼻子封了与自己有宿怨,曾多次辱他的雍齿为什方侯,然后又催促丞相御史大夫赶快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这下安心了,纷纷说“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文帝此举有异曲同工之理,下了这道旨,算是为周勃等群臣诛杀少帝的行为定了性,不是弑君,而是平乱,罪臣都已伏诛,众臣有功无过。同时也在法理上昭告天下,自己登基的合理性。

要知道,少帝还没死,文帝身为藩王就进了长安,真要追究起来,文帝也摆脱不了叛乱的罪名。

并通过初即位为由,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大酺五日。以举国同庆,同贺的名义来驱散大汉朝堂的血腥阴霾,安定天下人心。

杨玉虽说的隐晦,但景帝暗暗颔首,看来已经听明白了。

杨玉接着说:

“十三,冬,十月,庚戌(初一),徙琅邪王泽为燕王。”

看似只有一句话,但隐含意义重大。

要知道这个琅邪王刘泽可有一把好手段。刘泽是刘邦的远方堂兄弟,汉立国后被封为营陵侯。

吕后还在位时,他讨好吕后,娶了吕氏女,被封为大将军,更从侯被封为琅邪王,完成了由侯到王的地位跃迁。按正常情况来说,他这个远房是没资格被封王的。

还有他的封国琅邪国可是吕后硬生生从齐王封地割出去的,由此被齐王所忌恨。

吕后驾崩后,刘泽没了靠山,为了自保,也为了将来不被刘氏与功臣集团清算,毕竟他可当过吕氏外戚的狗腿子。就欺骗齐王说自己入长安为齐王游说公卿立他为帝,结果到了长安后,立马对功臣集团说齐王有个厉害舅舅,不可为帝,不然舅家就是第二个吕氏。一句话吓得诛吕功臣们集体炸毛,首先将齐王给排除了出去。

这时刘泽趁机提议立代王刘恒为帝。

可以说文帝之所以能即位,刘泽有首倡之功。

然后文帝投桃报李,最先封赏刘泽,将他从琅邪王改封为燕王。此为一石三鸟,好处有三。

一是刘泽由琅邪小国变成燕国大国国王。

要知道当时刘氏诸侯王中就属齐王势力最强大,是最有可能接任成为皇帝的,结果被刘泽给生生弄没了,齐王有多恨他就可想而知了。通过此举,让刘泽远离了仇人齐王,不然齐王岂能放过他。

二是,当时文帝由藩王即位。在内,来自功臣集团的压力重重,在外,天下藩王皆为利益相关者,很多实力都比代国强大,对文帝即位肯定是不服的,是敌非友。

而刘泽是刘氏远系,没有即位资格,没有利益牵扯。文帝将他封为大国燕国国王,与他有恩,他必定支持文帝。如此一来,文帝就有了个实力不凡的铁杆支持者,在外可威慑关中的功臣集团,在内又可牵制刘姓诸侯王,此一举两得。

三就是,刘泽改封燕国后,他的琅邪国空了,文帝将它重新还给了齐王,算是给齐王的补偿。

要知道,齐王一系势力强大,当时诛吕有功的硃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皆是齐王的弟弟,就居住在长安。文帝不得不安抚齐王。

对齐王来说,虽然帝位没了,但琅邪之地又回来了,也算是安慰了。

所以,文帝仅凭此一个举措,就让所有人皆大欢喜。

手腕何止三四层楼那么高。

什么叫天生王者,这就是。

有些人你不得不服,政治天赋点满了。

而这一年,文帝刚刚二十三岁。

【作者题外话】:这里的先帝,文帝,太宗指的都是汉文帝刘恒,文是谥号,太宗是庙号。称先帝自然是已经驾崩了。这里的时间背景是公元前154年,汉文帝已驾崩,汉景帝刘启刚登基三年。文景之治指的就是这父子俩,是历史上第一个治世。

另外呢,帝王中作者崇拜的是秦皇汉武,毕竟千古功绩最高莫过于这两人。但最尊敬的却是汉文帝宋仁宗明太祖三人,这三人可以说是几千年来对平民百姓最仁慈最好的皇帝了。生为老百姓,帝王的功劳,评价与己无关,所求的不就是这点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