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宣室问对(三)(2 / 2)

加入书签

然后杨玉隐晦的提了一句:“且一月之间先帝亡四子,何其悲恸也,但先帝能不乱心,不忘安抚天下,何等难能可贵也。”

刘启一听,果然心头狂跳,他那四个兄长到底是病死的,还是别的什么,他无论是文帝亲子,还是最大的获利者,成为继任者太子,都没人比他更清楚。

他那四个兄长若不是母亲姓吕,太子之位哪里轮得到他。

只是功臣们刚诛了诸吕,不能再让吕氏血脉登位,更不能让文帝的正妻吕氏女当皇后,不然功臣们日后必遭清算。

以功臣们诛诸吕的酷烈手段,今日吕氏被举族族诛,连根拔起,明日就是他们的下场。

可以说,正是因为功臣们逼迫,文帝才不得不连杀妻子与四子。

这对一个丈夫与父亲来说,是何其残忍,何其悲惨之事!

仔细想想,先帝为了坐稳帝位,舍弃或者说牺牲太多,代价太高了,刘启有些感慨。

杨玉可不会给刘启感慨的时间,他直接质问道:“敢问陛下,以上臣所说可有错漏?”

晁错面色一沉,周仁难掩惊讶,他们都没想到杨玉一个在野者能对朝堂过往隐秘如此洞彻明了,说是了如指掌也不为过。

唯独欠缺的是一些细节,但这些已无关紧要。

面对质问,刘启已经猜到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了,他有些心虚,几乎微不可闻道:“无。”

杨玉再问:“察先帝太宗皇帝继位之初之重重举措,反观陛下又是如何做的?”

刘启张口结舌,难以回答。

杨玉又质问晁错:“先帝太宗皇帝时属臣是如何做的,汝又是如何做的?

不说为王前驱,一年内连续变更政令三十章!为吏数十载,不知施政之慎重,措令之有当,举轻若重邪?

更不知和睦同僚,故丞相被汝气的呕血而亡,由此推勋臣于对立,宗室离心,使陛下深陷绝地,孤立无援,此忠臣所为邪?”

“晁错,离间君臣,宗室之罪,你避无可避,逃无可逃。今日诸侯欲为祸,天下动荡之罪,你更难辞其咎。”

杨玉戟指,厉声喝问。

被指着鼻子连连质问,那一句句污蔑之词向自己泼来,让晁错涨红了脸,双目几乎喷火。对一个全心全意为社稷为宗庙为皇帝着想的人来说,这简直是诛心之语,他万万难忍。

然而杨玉根本不给他辩解的时间,再次将炮口对准刘启,毫不客气道:“若不是太宗余荫,陛下帝位安得如此安稳邪?”

刘启哑口无言,羞愧的以袖掩面。

杨玉松了口气,一口气说了如此多话,已是口干舌燥。

他瞥了眼刘启,这位三十四岁的青年天子,看似远远不如他父亲文帝,但那是两人生长环境不同造成的。

文帝的母亲薄姬是魏王豹的姬妾,后被刘邦所得,但不受宠幸,堪堪临幸了一次,才有了文帝。

跟强势的吕后,身具嫡长子大义名分的惠帝,恩宠无双的戚夫人,爱屋及乌的赵如意相比,这对母子俨然如透明人一样。

跟其他兄弟相比,文帝被封在了苦寒之地的代地,然后九岁就去往了代地为王。幸运的是吕后放过了他的母亲薄姬,没有向对待戚夫人那样制成人彘,将薄姬发往了代地。

由此这对母子得以在代地团圆,相依为命。

在刘邦驾崩,吕后掌权的十几年里竟安然无恙,或许是太过低调的近乎没有存在感,才没有被波及,保全了下来吧。

当然,也可能是文帝娶了吕氏女,吕后在大肆迫害刘氏诸侯王时才放过了他。

正是在吕后只手擎天,诸吕气焰嚣张,刘氏诸侯人人自危这种波云诡谲,腥风血雨的环境下长大的文帝,才造就了他稳重谨慎的性格。

在政治上早熟的可怕,丝毫不像个年轻人。

在二十三岁初登基就迅速坐稳了帝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