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章 宣室问对(八)(2 / 2)

加入书签

这就是时代的限制。

就像后世的人想象不到头上有个皇帝是啥样,古代的人也不会去想没了皇帝会如何这个问题。

更不会想到杨玉的险恶用心,竟打着扛着皇旗反皇旗的主意。表面上支持皇帝,实则在挖皇帝的根基。

当然,杨玉不会告诉他们,陷入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会如何。

任何事物只要开了个口子,再想堵上就难喽。

这一番问对下来,刘启已经完全被折服,他起身郑重拜道:“朕欲拜先生为御史大夫,朝政大事悉托付于君,望先生不要推辞。”

杨玉却摇头拒绝了,暗叹一声,自己都说的这么明白了,但景帝还是不死心,寄希望于自己能动摇相权,压制住功勋集团。

但那样不说能不能成功,首先就将自己置于风暴旋涡,成为功勋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变成第二个晁错。

动功勋集团的相权,这等同于开战,在诸侯王反叛这个节骨眼朝廷再内讧,这跟自杀没什么区别。

且此时出头,无疑是充当景帝的马前卒,向诸侯王,勋贵彻侯,满朝公卿冲锋陷阵,这跟找死没什么区别。

当年贾谊不就是携一身才华入长安,却无根基,被满朝公卿敌视,文帝扛不住压力,贾谊就这么被抛弃了。

堂堂一大才,凭白蹉跎岁月,留给后人无数嗟叹,贾生也成了无数郁郁不得志文人绕不过去的情结。

世人只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可还有个贾生空余恨啊。

还有,文帝是厚道之人,贾谊虽被驱逐,但起码保住了贾谊性命。换做景帝就不同了,此君历史上种种作为,实在不能让人放心。说不定那天他承受不住勋贵压力,或者觉得有什么比抛弃杨玉更有价值的东西,就将他丢出去当牺牲品。

比如,跟晁错一块被骗去东市斩首弃市?

不,晁错好歹是御史大夫,死了还能历史上留个名,还有后人为他叫屈喊冤。

他杨玉一个无名小卒,死了算个球。

所以,杨玉不能不考虑这些。

做事我来,为大汉帝国添砖加瓦我也愿意干。但不好意思,当替罪羊,马前卒,这事我不干。

最起码现在一无根基,二无累积,半点筹码也没的情况下跟勋贵们对阵,他不干。

那跟送死差不多。

突然,杨玉看到晁错低下了头,一下愣住了,猛然醒悟。

不会吧,不会吧。

难道刘启认为自己前面苦心积虑铺垫了一大堆,更让他罢黜了晁错的御史大夫之位,难道就是为了自己能取而代之?

天啊,这个误会可大了。杨玉可从没这么想过。

面对刘启殷切的目光,杨玉沉吟片刻,觉得要想个好的措辞拒绝,不能伤了对方的心,更不能让对方误认为自己畏难不上,不肯为皇帝冲锋献身。

唯有魔法能打败魔法,儿子还得老子压制。

所以,杨玉思考一番,再次搬出了文帝,装模作样老神在在道:“陛下可知文帝四年之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