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章 诏书(1 / 2)

加入书签

一骑快马飞奔入长安。

“吴王入朝”

“吴王入朝”

同一句话,对敌人是震慑,对己方确是莫大的鼓舞。

长安百姓纷纷躲避,为使者让出通道,等听清使者喊的是什么后,无不大惊,然后便是大喜。

使者过处,一片欢欣鼓舞。

“哈哈哈哈,中方先生真神人也,吴王果然被擒。”刘启哈哈大笑,声震整个宣室殿。

两月来的压力一朝烟消云散,年轻的天子似乎要用笑声尽情宣泄郁积与激动。

丞相府。

丞相陶青随后接到消息,第一时间亦是不胜惊喜。不管怎么说,他首先是汉臣,其次才是勋贵之属。

吴王来朝,于朝堂于天下皆是喜事,他没理由不高兴。

但随即便沉默了下来。

吴国臣服,诸侯群龙无首,这场诸侯隐患将消解于无形。这本是好事,但他望向未央宫方向,显得忧心忡忡。

先前有诸侯的压力悬在头顶,天子与勋贵之间还有所缓冲,可是却因一份上梳,将双方摆在了针锋相对的对立面上。

如今已经没有了转圜余地。

天子与勋贵,双方总要有一个避退认输。

勋贵若是退让,那么等于年轻的天子最后一个束缚也没了,今后再无人能压制。天子施政必将愈发激进,这对朝堂,对天下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勋贵若是不退让......陶青有些不敢想象将面临的局面。

这一刻,陶青后悔了,应该再等上几日的,不该早早上梳逼天子诛杀晁错。

若是没有上梳,也不至于落到如今境地。

陶青心中突然升起一个念头,吴王为何突然入朝?

自从天子当太子时砸死了吴王太子,其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入朝了。更别说,当下天子削藩,长安与吴楚等诸侯已然成了势不两立之势。

这种情况下,吴王怎会入朝?

这等于吴王伏首认输,将自己安危,与吴国前途尽数交到朝廷手上,任由天子处置。

完全不合常理。

更不符合吴王刘濞为人,吴王若真这么通情达理,也不至于二十多年都不朝,桀骜不驯,违法乱纪了二十多年。

要知道,吴王招降纳叛,收留亡人,用囚徒开山煮海,私自铸造兵器,阴谋叛乱已经是不言的事实。

事出反常必有妖,陶青怎能不心生疑惑。

可是如今吴王向朝廷认输,入朝已是不争的事实。使者已至,没有人敢拿此事作假。

陶青百思不得其解,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他不知道的事。

一定有人做了什么,让吴王刘濞不得不如此。

可是,丞相府没有运作此事,那会是谁?

难道是天子不成?

可是以天子即位三年来的作为,完全不像。

天子若有这份统筹能力,何至于贸然削藩,逼的吴楚欲反,让朝廷进退失据。又何至于被勋贵们上梳逼他杀自己老师。

是晁错吗?

也不像。

其要有这份机谋,就不光是削藩了,而是同时向勋贵开刀。法家之人,一切削弱天子权柄之人皆被其视为生死仇敌。

既然都不是......难道还隐藏着一人,在暗中为天子谋划了这一切,却不为人所知不成?

陶青满是不解,心中隐隐不安。

突然,长史匆匆而来。

“丞相,御史大夫府送来一册天子诏书,请丞相加盖印玺。”

陶青表情愈发沉郁,吴王来朝的消息刚传来,天子就下发诏书,这是一刻都等不得了吗?

他心情烦乱的打开,然后一下瞪大了眼睛,心缓缓下沉。

这是一份废削藩令,恢复吴楚赵胶西四国被削郡县的诏书。

若是以前,陶青求之不得。

但结合眼下形势,就不一样了。

吴王入朝,证明诸侯阴谋反叛的意图已经破产,此时明明天子占据了上风,完全可以进一步压制诸侯。

就算不采取行动,稳扎稳打,朝廷今后面对诸侯国也将占据主动地位。

既然如此,天子为何又要废削藩?在完全占据主动的情势下让步。

可以说完全没有必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