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出使请和 顺水推舟(1 / 2)

加入书签

城上响亮持久不息的欢呼声,很快就传到城下孙桓的耳中。

  当听到城上汉军在欢呼的内容后,孙桓整个人是显得极为茫然的。

  可基于一位将领的基本反应,孙桓还是第一时间将头转向后方。

  这不看还好,一看孙桓整个人更加茫然起来。

  从孙桓的视线中望去,这一刻远处的山林间,好似漫山遍野皆是天策旗。

  孙桓不知道,为何突然天策旗会遍插在己方的后路上。

  孙桓更不知道,糜旸是不是来到了公安城外。

  但有一点孙桓可以确认。

  那就是当城上的欢呼声响起来后,下一刻比方才更为密集的箭雨,顿时来到众多吴军的头上。

  箭雨无差别覆盖之下,吴军死伤甚重。

  吴军原本迅猛的攻势,被这波箭雨成功的遏制下来。

  很明显,汉军萎靡的军心,这一刻重新焕发出生机。

  如今汉军的士气,甚至比前几日更要强上数倍!

  攻城的吴军中,不止孙桓一人感到茫然。

  就是其他吴将,在遥望到了后方的天策军旗帜后,他们的反应也变的木讷起来。

  这不搞笑吗?

  自己在那里浴血奋战,想着一举夺下公安城。

  结果打着打着,公安城的城门还没摸到,自己的后路却被断了?

  这样的仗,千百年来也是极为少见的吧!

  而在茫然之后,很快疑惧的情绪在众多吴军的心中产生。

  当吴军心中有这种情绪产生后,证明着今日的攻城战,他们已经取得了失败。

  幸亏就在孙桓及其他吴将不知所措的时候,后方大营内传来了鸣金声。

  鸣金声是刺耳的,况且鸣金声代表着撤退。

  若是以往,热血青年孙桓听到鸣金声时,肯定会愤怒不已。

  “吾等正欲死战,大将军何故鸣金?”

  但这一刻,孙桓心中却没有这个想法。

  孙桓如蒙大赦般,带着剩余的吴军快速朝着后方退去。

  孙桓撤军的速度,甚至比刚才他进军时还快。

  吴军的狼狈撤退,又引起城上汉军的阵阵欢呼。

  汉军的欢呼声中,带着显而易见的嘲笑。

  只是这时,孙桓却没有心情关注这一点。

  在近乎浑浑噩噩般回到大营内后,孙桓立刻就被陆逊召往他的大帐中。

  在孙桓朝着陆逊大帐前进的时候,孙桓察觉到,大营内弥漫着浓郁的人心惶惶的气氛。

  有许多吴军在奔走惊呼着一句话:

  “糜郎至,无所归。”

  听到这句话的孙桓,下意识浑身打了个寒颤。

  而当孙桓进入陆逊的大帐内,他才发现,原来不止是外面的普通士卒感到惊慌。

  陆逊的大帐内也早就乱作一团。

  无论是身份贵重的步骘,还是性情骁勇的朱桓,亦或是向来以性情温和闻名的诸葛瑾,这一刻他们都在脸红耳赤的争吵着。

  而他们争吵的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州陵失陷的情况下,他们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只是这样的大事,是争吵就能吵出结果的吗?

  争吵只会无限放大人心中的惊惧与烦躁而已。

  被多人争吵声烦的受不了的陆逊,最后直接一巴掌拍在案上,并大声喝道:

  “贼军尚未来袭,难道你们就要自乱阵脚了吗?”

  陆逊的大喝声是有效果的。

  在陆逊的大喝下,正在争吵的那几人大吴勋贵,陆续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坐下来。

  而当他们坐下来后,大帐内顿时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宁静中。

  诚然,嘈杂的环境不利于稳定人心。

  可如鬼蜮一般的寂静,就是陆逊想见到的气氛吗?

  为了防止诸将在这诡异的宁静气氛中胡思乱想,陆逊将目光看向了诸葛瑾:

  “子瑜,接下来还要劳烦你跑一趟了。”

  陆逊的话,让诸葛瑾脸上露出一些为难之色。

  刚才一向是老好人的他,为何会起身与步骘争吵呢?

  原因倒也简单。

  乃是步骘建议陆逊,派诸葛瑾出使州陵。

  这样的目的有二:

  第一:就是探查下糜旸到底在不在公安。

  糜旸太会蒙骗人了。

  加上还是有许多吴将,认为糜旸不会抛下天策精锐,果断的从宛城前线返回。

  数万天策精锐的安危,糜旸真的会不顾吗?

  诸位吴将皆知道,糜旸在不在州陵,将直接影响他们接下来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故而探查清楚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至于第二嘛:

  那就是诸葛瑾可以借出使之举,趁机打探下汉军的虚实。

  汉军来了多少人?

  是不是都是精锐?

  粮草是否充足?

  ...

  以上种种情报,可都是直接影响到他们接下来的命运的。

  不得不说,步骘的想法有可取之处。

  但诸葛瑾不乐意呀。

  他们此番进军荆州,可谓与糜旸结下了国仇。

  朱桓枉杀糜旸好友王洪,可谓与糜旸结下了私恨。

  在己方与糜旸有国仇私恨的情况下,自己还堂而皇之的走到糜旸面前?

  要是糜旸一个激动,把自己烹杀了该怎么办!

  攸关身家性命,正常人都会拒绝。

  只是诸葛瑾再怎么拒绝都没用。

  陆逊看到了诸葛瑾脸上的为难之色,他知道诸葛瑾心中的担忧,不过他却觉得诸葛瑾是在杞人忧天。

  “世人皆知,孔明公为糜旸之师。

  而子瑜你是孔明公的嫡亲兄长,糜旸再怎么痛恨我军,都不会伤害你的。”

  “另外,看在孔明公的份上,糜旸也不会做出驱逐你的举动。”

  陆逊开口说出了诸葛瑾必去的缘由。

  “子瑜,当下只有你,能为我军探清贼军虚实呀!”

  说这句话的时候,陆逊的眼神中充满了恳求。

  见陆逊都这么说了,诸葛瑾还能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无可奈何之下,诸葛瑾叹了一口气后缓缓站起身来:

  “既为国家安危,臣愿往!”

  诸葛瑾的话让陆逊大喜。

  他即刻为诸葛瑾安排了侍卫。

  而等诸葛瑾离开大帐后,陆逊又看向诸将言道:

  “吾知汝等,现今正处于惊惧中。

  但吾认为,我军尚未到山穷水尽之时。

  该如何退敌,亦该如何突围而出,皆待子瑜回来后再计较。

  但汝等深知,王洪之死已让我军与糜旸结下死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