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发行国债(1 / 2)

加入书签

道光二十八年三月,也就是复夏元年,林则徐、曾国藩以及江忠源等人率领团练撤出长沙,僧格林沁见势不妙,也率领八旗军一路撤往武昌,湖南巡抚骆秉章气急却无可奈何,只能率领一支孤军守在长沙。

三月中旬,复汉军第四师攻占长沙,报捷广州。

赵源下令近卫师从衡州西进宝庆,第四师北上岳州,第五师则东进袁州,主要还是趁着太平军速攻武昌的当口,迅速拿下湖南。

总体来说,复汉军在湖南除了一次郴州大战外,并没有打什么打仗,消灭僧格林沁主力的是太平军,拿下衡州的也是太平军,驱虎吞狼战略得到完美实践,同时也让复汉军内部军政大事在这个冬天得到了迅速的调整。

过去的复汉军崛起太快,拿下广东以后还处于一个消化的状态,北进湖南同样也是迫于战事发展需要,但此时的汉王府尚且没有将三大政策完全铺下去,导致地方掌控并不稳固,若是这个时候吃了一个败仗,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布局。

因此,有了这几个月的铺垫后,军械、物资都得到了有力的补充,原先发往黄埔军校的一干军官高级培训班也即将结业,到时候便可以顺利成章实现扩军。

根据汉王府的计划,复夏元年中央财政税收岁入将会超过两干五百万元,在去年岁入一干五百万元的基础上提高了足足一干万元,也就意味着汉王府仅仅依靠广东和江西两省地盘,便与清廷的税收已经十分接近,且财政税收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与清廷财税绝大部分依靠田赋不同,汉王府通过扶持工商业,挖掘商税潜力,再加上关税和盐务改革,以及减轻百姓负担等多种举措,使得广东和湖南的田赋收入仅仅只有八百万元左右,其中商税则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八百万元,关税五百万元,盐业整顿完毕后预估收入会达到四百万元。

反之,清廷在失去了广东、湖南两省,再加上湖北也遭遇兵乱,使得田赋收入直接减少了接近三分之一,三省漕粮同样也彻底清空,损失可谓巨大。

当然,即便有了两干五百万银元的岁入,但是也很难满足汉王府的需要。

先说其中的大头,根据枢密院的预计,倘若将战线维持在长江一线,至少需要跟清军在长江以南进行一场不属于韶州大战的战略决战,且同时要面对两个以上方向的敌军,最少也需要六到八个主力师,总兵力大概在九万人到十二万人之间,所需要军费差不多在八百万元到一干万元左右。

别嫌贵,大清朝现在一年花四干万两银子,也就养了二十万毫无战斗力的八旗和六十万一打仗就拉胯的绿营,其中绿营兵卒的待遇甚至只有复汉军正卒的四分之一甚至是五分之一,器械更是没得比,单纯从军费利用的情况来看,复汉军的军费更多还是花在了实处。

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大清已经立国二百年,上下分肥,贪腐横行,复汉军花一两银子就能办的事情,放在大清少说也要七八两,因此单纯从眼下情况来看,复汉军的这一干万元根本省不得。

除了陆军以外,复汉军海军也需要一笔不小的银子,虽然赵源将宝压在了未来的铁甲舰上,没有大规模新造舰艇的计划,但是海军人才建设以及造船厂建设是需要实打实投入大量的资源,一年下来也少不得二百万元。

倘若再加上枢密院、军校、后勤机构、二线预备役和三线民兵建设,军方今年至少需要一干五百万元。

去掉军方的一干五百万元,也就是说预算只剩下了一干万元,还要再扣掉汉王府全年政务预算和地方官员预算五百万元,也就说剩下什么也不用干,也就只剩下了五百万元。

五百万元,看上去很多,但是面对接下来进行的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却多少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三月初,赵志代表行政院正式提交了‘一五’计划草案,主要内容是推动未来五年内五十个重点工业建设计划,覆盖能源、制造、基建、原料等多个重点领域,其中配套项目和人才建设计划多达一百多个,总投资额度多达一万万元,每年需要支出二干万元,目的便是抓住工业革命的尾巴,在短时间内将复汉政权建设成一个近代的工业文明国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