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发行国债(2 / 2)

加入书签

在原本的历史上,清廷面对内忧外患的威胁,开始进行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但是在这么漫长的时间内,清廷一共才投入了五干三百万两白银,共兴办了六十多个近代企业,其中还有一干五百万两白银用在了军事上面,针对工业方面的投入仅仅只有三干七百万两。

因此,与实力上清廷的‘洋务运动’相比,‘一五’计划草案无疑于拥有更大的野心以及更强的支持力度,但是问题也很明显,不要说五年时间内拿出一亿元,就是两干万元也很难拿出来。

其次,光是接下来的战争又会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根本不是区区五百万元能覆盖。

拿到这份报告后,赵源倒也没有过多惊讶,这年头人人都缺钱,哪怕富庶如当下的大英帝国,每年也都是喊着缺钱的......

针对这个问题,赵源在广州召开了一场专门针对广东、湖南金融改革的会议,他专门将银行业、票号、行商、士绅大族代表召集到广州,数百人济济一堂,共同讨论这一问题。

“国债,将会成为我们接下来推动工商建设的重心,它不仅仅利国利民,同时也能给参与者带来持续且稳定的收益。”

在会议上,已经成为实质上央行的汇丰银行行长于连山,面向所有与会者进行介绍着国债的概念,而这也是伴随着中央银行制度才出现的金融衍生品。

通常而言,中央政府发行国债,往往都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亦或者为了进行耗资巨额的建设项目,通常最为常见的体现便是战争公债。

历史上第一个发行国债券的国家正是大英帝国,16世纪末英国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迅速成为了欧洲沿岸和大西洋的海上霸权国家,并且开启了殖民地争夺的战争年代,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而当时英国受到长年累月的战争军费影响,导致财政恶化情形日益严峻,于是为了筹集军费,英国于1693年正式发行国债券。

当然,欧洲之所以能够发行国债,与新大陆金银带来的持续通货膨胀有很大关系,因为钱拿在手上就会持续编制,那么就逼得有钱人想方设法来投资从而避免财产价值下跌,与此同时东方则还在流行将银两融成银锭埋进地窖中。

此外,公债的出现跟中央银行制度诞生存在密切的关系,像英国国债最大的购买者是英格兰银行,并作为准备金来发行货币,剩余的公债也通常是被资本家购买,从而转手卖到民间市场来谋取利益。

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欧洲存在许多国家,主权呈现分散状态,但是金融市场却又具备相对流通的性质,从而使得银行不仅仅只有一个主权债务人,而各国政府为了争取到银行的借款,就必须保持一定的信用评级,从而来偿还债务。

由于政府的借债需求长期存在,也就使得各国政府的信用评级具备长期参考价值,也就使得政府与银行之间处于较为平衡的关系,从而确保银行能够将钱借给政府使用。

当政府发行国债交给银行后,它也就成为了一种相对固定且风险可靠的投资债券,银行就会将其进行转卖给个人投资者,从而获取利差,使得这个生意变得极为可控且收益又十分稳定,因此国债通常不愁买家。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也存在一些国家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国债违约,说白了就是选择赖账,那么银行就会调低政府的信用等级,从而拒绝进行新的借贷,甚至会演化出武装讨债,就比如法国大革命结束后,新成立的革命政府曾一度拒绝支付旧政府的债务,结果就遭到了全欧洲力量的反扑,其中背后就有这些债权人的力量。

华夏之所以一直没有诞生这一套体制,就是因为华夏一直都是大一统政权,包括金融也同样要服务于政权,从而没有力量能够使得朝廷保持信用,债权人无法维护自身的利益,从而导致类似的投资难以为继,其中最鲜明的例子就是纸钞。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一统不好,而是凡事有弊有利,华夏在这种大一统环境下,自然不能发展出一套主权债务体系,甚至连银行业的发展都缓慢许多,始终没有突破信用社会的限制,因此当国债这一理念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表示了沉默。

于连山看了一眼鸦雀无声的会场,额头上顿时渗出了细密的汗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