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兵临武昌(1 / 2)

加入书签

实际上,赵源非常明白与会者的心态,其中行商们对复汉政权存在一定的信任,毕竟说到底复汉政权的根脚跟广东行商分不开关系,但是想让他们直接掏钱出来,依然需要一个政治承诺,比如给与经商特权或者构建官商环境。

士绅大族们也有资本来支持,但是因为三大政策的缘故,他们对于复汉政权还处于基本的观望状态,再加上赵源需要进行科举改革,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他们的利益,因此想要得到这些人的支持也不容易。

相对而言,银行业和票号对国债计划最为支持。

当然,还是那句话,西方银行业相对独立,具备一定的博弈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可以对各国政府进行风险评估——但是在广东,各家银行和票号很难去做这件事,要知道枪杆子握在复汉军手中,要让他们用白花花的银子去赌汉王府的诚意,自然是不现实的事情。

眼看着会场中鸦雀无声,赵源环视了众人一眼,沉声道:“此次建设国债将承诺百分之五的年息,以五年为期限,逾期抵押物为汉王府下辖土地。”

没错,赵源直接拿出这个时代仅次于金银的硬通货出来,也就是汉王府名下的六百五十万亩田地——在拿下了湖南之后,复汉军即便是将一部分军功田分发下去,但是依然持有了六百五十万亩土地。

按照目前平均市价来计算,复汉军手上的这一批土地价格至少在一亿三干万元,也就是说完全可以覆盖发行的一亿元国债。

听到这一番话,台下的众人顿时嗡嗡响成一片,还有人现场掏出了精致小巧的算盘噼里啪啦地计算起来,不时有人点头,有人叹息,还有人则神情亢奋,不能自已。

一亿元国债,百分之五的年息,也就意味着每年利息为五百万元,五年下来总利息多达两干五百万元。

表面上来看,百分之五的年息跟外面贷款利息差别巨大,但是要明白一点,后者的规模要小很多很多,且后者具备相当高的风险因素,每年都存在着大量的坏账,而国债所具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则不是后者能比,每年五百万元的利息堪称是一块又肥又美的大蛋糕。

当然,也不能说毫无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复汉政权遭到灭亡。

但是这些行商们也好,士绅大族们也罢,也都有各自的消息渠道,对于当前战场局势的掌握程度并不比京城的道光皇帝少,甚至在细节上犹有过之,说现在兵强马壮的复汉军有可能被灭亡,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在场都是聪明人,这样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摆在这里,顿时引起无数人心头火热!

就在这个时候,潘老爷子率先站了出来,他环视了众人一眼,缓缓开口道:“潘家愿意购下三干万元国债!”

此言一出,顿时如同投石湖中,激荡起了好大的水花,众人也纷纷站起来,七嘴八舌地开始争抢起来。

“好事总不能让潘家都吃下去,我们卢家没有多少钱,但是能买一干万!”

卢继光自然不甘示弱。

“你们能出我们就不能出?我伍家愿意买一干万!”

虽然伍崇曜去了欧洲考察,但是伍家尚有其他掌柜站了出来。

不一会功夫,光是广东十几家杭商就率先认领了一亿元,看似艰难的国债任务轻轻松松就完成了。

倘若道光皇帝看到眼前这一幕,恐怕会有些惊讶,大清朝廷都拿不出这么多钱,难不成这些行商们都这么有钱了?

赵源并没有感觉到丝毫奇怪,广东行商这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光是赵家依靠汇丰银行都能轻松拿出一两干万元,更不用说曾经的世界首富潘家和伍家,行商们凑一凑别说一亿元,就算翻一倍也不一定拿不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