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14章(1 / 2)

加入书签

不过,在那之前,他首先要做的是把三千护卫营安顿好。

        而在那之后的,重点便是将赚钱养兵提上日程了。

        他的护卫营,按考核成绩,兵丁军饷在1贯-500文之间,平均下来,每个护卫每月需要发700文,3000个兵丁一年便是25200贯。

        但这仅仅是军饷,如今的军队都是吃穿住武器全包的。

        吃的方面,粮食每人每天至少要配一斤半的份额,以如今大米70文一斗(十斤),麦子30文一斗的价格来算,若每人每天配比米半斤,麦1斤,则需要65文钱。

        除此以外,肉和蔬菜也是必备的。每人每天蔬菜花费约2文钱,肉三两,则一般是最便宜的猪肉,但比起京城,肃城的猪肉也不算便宜,基本上在30文一斤,每人每天需10文。3000人每年总共需要180675贯。

        还有衣服。

        衣服在如今的时代,于普通百姓家算是贵重物品,很多贫苦百姓,一家总共也就几套衣服。

        但当兵的那是来卖命的,这方面自然是不能亏待。

        冬夏各两套,春秋两套是底线了。军需的衣服比一般的衣物耗费大,自然要做得更厚实。

        以如今的物价,春夏秋每套平均250文是要的,冬天的一身军用衲袄则需要1200文,3000兵丁每年在服装上的耗费便达到了5850贯。

        藤甲和武器,因为原主和兵部有所配置,暂时还不需要添置。若要添置,一把普通的军刀3-5贯,一身藤甲500文,也是一笔极大的开销。

        除了人的开销,便是马。

        养一匹马丝毫不比养个兵便宜多少,要让马维持好的状态,每天的草,敷料,油盐糖都得喂饱,一年下来每匹马花费至少在25贯以上。他的骑兵队加上拉车的和其他骑乘的,共有一百五十匹马。一年下来的花费至少3750贯。

        一般来说一个骑兵的配备应该在2-3匹马,但他的骑兵队其实远不到这个数额。若要买马,那就更贵了,一匹中等品级的马,也得八十贯。

        所以,目前这三千兵马,不加将领的开销,他每年的耗费都在528675贯,若加上大小将领的军饷福利,年节过节费赏赐,开销则要达到七万贯。

        另外,三千兵丁跟着他从京城远途跋涉到肃城,按照朝廷惯例,每人10贯的安家费也是少不了的,总计三万贯。这是一到封地就必须发放的。

        去庄子上安顿的时候,还得安营扎寨,百步起一座瞭望台,在这种旱地,找不到河流,还得打几口井以供军营取水,零零总总加起来,一万贯是需要的。

        除了养兵,他还得养郡王府的一百来号下人,以及七公主这个妹妹,维持郡王府的各项开销,哪怕很节省,一年两万贯也是少不了的。

        支出如此巨大,收入却少得可怜。

        肃城贫瘠,是大启挂了号的穷郡。从他先前拿到的户部资料来看,其近五年来,平均税赋不超过12万贯,就算加上布匹粮草的收入,布匹3000多匹,粮食10000多石(一百斤)。

        布是绢,市价1300文一匹,粮食中没有价格贵重的稻谷,全都是由豆类,糜子,小麦一类构成,均价不过25文。

        所以哪怕加上布匹粮食,整个郡每年的收入也就2万贯。

        甚至比不上京城附近的一个县,少得离谱。

        问就是北戎入侵,天气干旱,人口流失,总之它的赋税少得非常合情理。

        在这2万贯的收入里,他可以拿到一半,也就是1万贯。

        嘉佑帝之所以如此干脆地同意他分封到肃城郡,还让他带三千兵马,也正是因为如此。

        嘉佑帝很肯定,以他的家底根本养不起三千兵马太久。

        而大启种种对于诸侯王的限制,也足够把他困死在此处。

        林相对他的处境担忧到不惜掏空棺材本给他养兵,也正是因为很清楚肃城的税赋情况。

        如今,他有原主留下的家底折合23万贯,安家费10万贯,再加上林相给的2万两银票(折合6万贯),还是够使唤两年多的。

        但他也不能一直坐吃山空,而且像是粮食价格布匹一类的,一旦发生天灾或战乱,会急剧上升,不能太掉以轻心。

        而且,也不可能一直三千兵马,总有扩军的时候。

        所以,他必须在山穷水尽前积攒到丰厚的家业。

        目前他受制于人,不好公然给嘉佑帝抓小辫子,经商是不能做的。

        要发家致富,最快的就是黑吃黑。

        对于此事,在看过肃城的地形图后他就早有打算。

        从东南方向来肃城的路上,那贯穿肃郡境内,有一座绵延五百多里的云浪山。

        按照历史经验来说,山中多匪。

        一座占地面积如此之广的山脉,若说没有几窝土匪,他是不信的。

        这些土匪经年累月地盘踞在那里,积累的财富是相当惊人的。

        剿匪既能发家致富,又能练兵,还能造福百姓,何乐不为。

        回到府中,李洵便立刻叫来了二营指挥使伍汲。

        “伍汲,你带上一百步兵,三十骑兵,分东西南三路,探明云浪山匪寨情况。一个月内来回禀本王。”

        做斥候,自然是要机敏会变通的人。

        据他一路观察,这一位被他从都头提拔起来的二营指挥使就相当不错。

        “是!”伍汲大声应诺。

        对于他的这个命令,伍汲没有任何的质疑与犹豫,立刻便领命而去。

        为了避免后院失火,南郊的异常自然也不能不管,李洵又叫来王常青,让他从一营派几个机灵点的兵丁,穿着普通百姓的衣物,去南郊的御赐庄子附近看看是否有什么异常。

        安排完这些,第二天李洵便带着两百人,去了东郊的庄子察看情况,以便画图纸修建营寨。

        那庄子离郡城只有十里地,很快就能过去,地也确实是比较肥沃的。

        此时阳春三月,正是肃城开始播种小麦的时候,地里已经有佃户开始翻地,准备进行耕种。

        见到他们这一行人,不由得好奇地驻足观看。

        对此,李洵微微皱眉,三百亩地,大小就跟现代一个大型小区差不多。军营重地,若是常有平民百姓在近旁耕种,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压缩军营的训练场地是一回事,保密性也极差。

        看来他还少算了一笔开销。

        这些三百亩地的佃户,还要进行解约赔偿。

        “让庄头把账册拿来。”李洵吩咐道。

        很快,一个肥头大耳的中年男人便从其他屋子里赶过来了。

        庄头也这庄子的佃户,每月额外领一些工钱,住在庄子上,种地的同时看守宅院和管理土地。

        他早就被叮嘱过,这庄子的主人已经换成了分封到此的郡王。

        听说李洵要看账册,这位庄头显得有些心虚,把账册捧上来后,便不断擦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