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1 / 2)

加入书签

楼君炎的镇定自若与旁人的惶恐震惊格格不入,一双诡谲若狐的眸子里带着一抹看不懂的深沉。

他越是这般淡定,王宥便越是心神不安,但转眼想到楼君炎已经走入自己部署的圈套之中,似乎又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楼君炎漫不经心地迎上王宥探究审视的视线,举杯,对着他的方向微微点了点头,便移向别处,似乎对大殿内发生的事一点都不关心。

而对于沈家旧事,除了景昭帝不愿意重提以外,最不愿这件事重现于朝堂的人必然就是王宥了,他对沈家谋逆一事的每一个细节再是清楚不过,而他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他自己也最为清楚,这些但凡牵扯出来,他自己恐怕难以脱身。

王宥看了一眼楼君炎的方向,只要拖延些时间,只要景昭帝没有拍板重审,他便能彻底翻盘。

“太子殿下,今日是陛下在位其间第一次举行封禅大典,就算殿下无意中发现了冤案想在陛下面前邀功,也该等封禅一事圆满结束回京再议。殿下行事如此莽撞,不知轻重,岂非让历史诟病于陛下,臣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殿下为人臣,不顾陛下名声,是为不忠,而殿下身为人子,不能维护父亲的声誉,是为不孝”

王宥不仅三言两语淡化了沈家旧事,指责太子不顾场合冒然提及沈家事不过是居心不良,暗藏祸心,还给太子扣下了一顶不忠不孝的大帽子。

景昭帝自然顺着王宥搭的台阶往下走“太子今日喝昏了头,还不快将太子扶下去醒酒”

群臣“”

素斋焉能有酒,不过是几杯清茶而已。

两个内侍硬着头皮上前去扶太子,手刚碰到太子的衣衫,被他冷冷一瞪,吓得不敢再有所动作,只得呆滞地站立一旁。

楼君炎扯了扯唇角,掷地有声道“陛下,臣倒觉得首辅此言差矣,太子殿下此举非但不会让陛下为历史所诟病,反而会在史书上划下笔墨重彩的一笔。陛下祭祀天地时莫名受到上天的警示,后太子于封禅上呈冤,陛下于九天神灵文武百官之下重审当年冤案,天理得以昭彰,而于陛下的清明吏制下,世间冤案皆得以沉冤昭雪。

臣想更令天下人称颂的恐怕是,陛下与殿下之间共审冤案的君臣父子情,这不失为一桩流传千古的美谈佳话。”

然,景昭帝脸色并未有任何缓解,反倒是越发沉郁了几分,冷冷地看着楼君炎,目光摄人“楼卿莫不是比太子醉的还厉害”

“臣确实喝的有些上头了,可臣见太子杯中的酒未少分豪,恐怕太子比臣清醒得多。”楼君炎退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看着手中仍有余温的素茶,自嘲地弯了弯唇角。

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茶酒不分

原本被王宥带偏了,突然扣上不忠不孝的罪名,太子不知是否该就此收手,可得到楼君炎话里话外的支持,再看到景昭帝阴沉的目光,太子胸中的畏惧之意反而淡了不少,威压之下反激起一腔孤勇,不管结果如何,他都必须得给沈祁傲一个洗刷污名的机会,就凭他曾经教了自己别人不愿意教给他的生存之道。

太子当即打定主意,全然不顾景昭帝警告的眼神,陡然挺直了背,大声道”父皇,儿臣顺着谷底村民查到了沈家旧案的一些隐情,沈家是被人诬陷谋逆造反。十八年前大晋对敌西境军时,五万北营军被埋葬于风岭口,并非是沈祁傲出卖军情将我大晋五万将士引入敌军陷阱惨遭击杀,而是朝中有人借父皇的名义,假传密诏,让沈祁傲派五万将士到风岭口开采铁矿,沈祁傲当时正领军与西境军对峙,虽心有疑惑,但既是京城传来的圣旨,沈祁傲不得不领命执行。

可他们哪里想到风岭口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铁矿,而是埋伏了数以万计的西境军,最终全军覆灭。”

此言一出,周遭群臣恍如沸油锅里浇了冷水,瞬间炸开了锅。

太子毫不理会,忽然侧头看向御史台霍时贬,道“想必霍大人应该知道些内情,当年那份假的密诏,可是霍大人亲自到边关传的”

霍时贬登时吓得冷汗淋漓,一下子瘫在地上,怂得结结巴巴道“陛陛下,臣臣冤枉啊,臣臣臣从没到边关传过什么开采铁矿的密密诏。”

绝、绝绝对不能认。

否则,整个霍家就完了。

“这就是当年那份伪造的密诏”太子环顾群臣,缓缓地从袖中掏出一则泛黄的圣旨,高举在头顶,“密诏是霍时贬所传,而密诏的内容确是如今的首辅王宥临摹父皇的笔迹所写。”

王宥倏地起身,脸色隐隐发白“陛下”

话刚说出口,就被太子硬生生打断了“五万北营军覆灭后,沈祁傲深知此事是个巨大的阴谋,部署好边关军队后,便秘密动身赶往京城,只为亲自向父皇确认密诏之事。

可他还未赶到京城,刚至吴州时,突然发现由他一手建立的定国沈家军竟有半数人马从边关一路追到了吴州,据说是得了他的将令,北漠来犯速去增援。而吴州距离京城不过两个城池的距离,沈祁傲本该在西境边关却出现在这里,还带着大队人马,理所当然的,沈祁傲连同整个沈家军视同为造反谋逆,甚至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沈家被满门诛杀,沈家军被编入各个营地,而那些不愿意归顺始终相信沈祁傲的沈家军则奋起与朝廷对抗,最后,死的死,逃的逃。自此,世上再无骁勇善战的沈家军。”

年长的臣子对这桩惨烈的血案记忆犹新,当时为了镇压沈家余孽几乎都耗费了半年之久,民间屡屡有沈家被冤枉构陷的言论,但这些言论皆不能抵达天听,因为景昭帝已然判了沈家的罪,于景昭帝心中,一切与沈家有关的人和事都是在挑战他的权威,沈家定罪后,景昭帝严禁朝堂上下谈及此事,否则一样视同沈家同党。

那是一段极其黑暗的日子,朝臣皆是人心惶惶,根本不敢畅所欲言,生怕莫名其妙成了沈家余党。

世人心中精忠报国的沈家军终成了乱臣贼子

这一桩被尘封的秘辛往事就这么被太子毫不留情地撕开,血淋淋地摆在景昭帝面前,摆在满朝文武百官之前。

霍时贬听到此处,胆战心惊地看了一眼王宥,两眼一黑,立时晕了过去。

“赵乾,你可真行”这么深的秘密都能挖掘出来,以前真是小看了这个无能太子,景昭帝面无表情地盯着太子,直呼其名,说出的话带着咬牙切齿的意味。

沈家旧案中虽未提及景昭帝的所作所为,但当年威名赫赫的沈家能够如此迅速没落,稍微一经查证,便会知道景昭帝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这不仅是要翻沈家的案,更是挑衅景昭帝的皇权和威严。

沈家若是被冤枉,那谁错了,霍时贬,王宥,还有其他更多做了推手的人,抑或是景昭帝错了

太子以额触地,一字一顿道“父皇,儿臣所言句句属实,绝无半点虚言。儿臣这次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炜,不惜触怒龙颜,实在是因为沈家一案实乃大晋第一冤案儿臣希望陛下能顺应天理,下旨重审沈家一族的冤案,还沈家满门百余人一个清白,惩治真凶,慰藉所有深受此案牵连无辜枉死的亡魂,以安忠魂民心,还世间一个公道,更是还天下一个清明盛世”

“清明盛世”景昭帝冷笑,直呼其名,“赵乾,你是在缔造你的清明盛世,可朕告诉你,朕还没死,朕要废了你”

“父皇,若你能重审沈家旧案,儿臣愿意被废”太子眼眸含泪,忽地摘下头上发冠,言辞恳切道。

“你”景昭帝抬手指着太子,气的直发颤。

眼见景昭帝如此气怒,如此忌讳沈家一案重提,王宥甚至有闲心喝了一杯清茶,静观其变。

楼君炎却有些讶异太子竟能做到如此地步,目光中除了多了一丝赞许,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他若无其事地看了一个方向,刑部尚书吴瑞忽然出列,跪在地上,说道

“陛下,臣当年审理沈家谋逆案时曾发现诸多疑点,但却苦于无任何证据,只能偷偷留下了当年沈家全部的卷宗,其间所涉及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皆有处可寻。若太子殿下所言非虚,此案自得重见天日,还原当年事的真相,还沈家一个公道”

沈家战功赫赫,忠肝义胆,可随着沈家出事,史官甚至抹杀了沈家以及沈家军所有的功绩,只余寥寥片语,这只言片语还只是将沈家定在历史耻辱架上的罪书。

原本关于沈家的全部卷宗是保留在大理寺的,可大理寺却突生大火,所有卷宗焚毁,没想到吴瑞这里却还留了一份。

陆宗兼想到沈翠竹,心口蓦地一疼,毅然决然地跪了出来“陛下,沈家案子的卷宗曾保管于大理寺,却莫名被焚毁,其中必有蹊跷,明显是有人想彻底掩盖真相,臣也认为沈家之案需重新审理,该还清白的还清白,该重新定罪的就重新定罪。遂,臣觉得太子殿下和吴大人所言极是,臣附议”

海云帆亦跪了出来,凛然道“陛下,臣虽不知当年的沈家旧案内情如何,但太子殿下所言皆触目惊心,五万北营军无辜惨死啊,若陛下不能彻查此案,恐朝堂不稳,民心涣散。臣恳请陛下重审此案查清真相,以彰陛下贤明之德至于沈家冤与不冤,查过之后方知,可若陛下连查都不敢查,天下人该如何妄议陛下“

最后一言说出,景昭帝眼眸登时放大“大胆”

他话音刚落,户部、礼部、中书令、都察院,兵部等人均纷纷出列“臣等皆附议冤案自当立案重审”

“臣附议”

“臣也附议”

“此乃百年难遇的冤案,臣不附议不行”

甚至,泰山的高僧也阿弥陀佛道“陛下,您乃真龙天子,可案子若是审错了,重新审理即可”

堂明殿之上,竟有将近一半的朝臣伙同太子殿下逼迫于他,景昭帝颤抖着手指着下面众人,像是不认识他的臣子一般,”你、你们”

这个太子看似无能,却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已经笼络了如此多的朝臣。可他哪里知道,这些都是楼君炎于暗中操作的。

“咳咳咳。”

景昭帝忽地猛咳数声,整个身子都有些坐不住,挣扎起身时,将御案上的杯盏尽数掀翻在地“你们竟然都来逼朕好样的,一个个来逼君,我们的太子,未来的新帝究竟许诺给了你们什么好处”

旋即,一一扫向未曾发言的臣子以及噤若寒蝉的宫闱女眷,“你们呢你们是站太子,还是站朕”

端王赵括正要表态,其母杨贵妃忽然开口道“陛下,妾身只知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沈家案子翻不翻,全在于陛下之心,妾身只听陛下的。”

呵,好你个杨贵妃,既不想得罪前朝大臣,又不想得罪他这个皇帝。

翻与不翻,全在于他

沈家旧案已经被掀到台面上,无论他多么想压下这件事,已是不可能

他终究是老了,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强制镇压群臣,再来一场血腥政变,而他多年来努力经营的形象很可能毁于一旦,他并不想做暴君的。

“准奏”

思及此,景昭帝终于幽幽地长叹一声,似是无力的妥协,“昔日定国将军沈祁傲满门连同沈家军,五万牺牲的北营军,以及所有被此案牵连的无辜者,皆立案重审。主审之人便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