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吴国公(2 / 2)

加入书签

        要知道他可是皇帝,竟然称老李为李总管,可见他现在的地位。

        老李也不客气,直接就命令不远处的太监,在御案上铺开了圣旨。

        <div  class="contentadv">        之后,他亲自动笔刷刷点点就写就了一封旨意。

        之后也不用皇帝看,直接就命令掌玺太监送过来御玺,在圣旨之上盖上。

        然后誊抄一份,送往内宫存档。

        剩下的这一份,才交给了不远处的沈文策。

        沈文策拿到圣旨,自然是心满意足,然后退到一边也不说话了。

        皇帝现在满脸满心都是苦涩,他也没心情继续在这儿呆着了,于是说了一声退朝,便向后边去了。

        而这时的贾瑞已经回到了养心殿,正在宫女的服侍之下,吃着点心。

        秦顺在旁边小心的伺候着。

        “大人,凤藻宫元妃娘娘昨天又把奴婢叫去了。”

        “她找你什么事儿?”贾瑞拍了拍手上的蛋糕残渣,然后伸出手,让旁边两个宫女给他洗了手擦好。

        “大人,元妃娘娘的意思是她非常想念皇帝,想到皇帝身旁服侍。”

        贾瑞靠在靠背上想了一下,突然问道:“元妃已经进宫时间不短了,服侍皇帝的时间也有几年了,怎么不见怀上龙种?”

        秦顺低着头轻声的解释:“大人,能不能怀上龙种,还要看皇上的意思。”

        贾瑞一下子就明白了。

        他低着头想了一下,然后说道:“那你就把元妃送到皇帝那里去,什么时候元妃怀上了龙种,再把她送回凤藻宫。”

        秦顺明白了贾瑞的意思。

        如果贾元春怀上皇帝的龙种,并且生下来是一个男孩,那么皇帝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大人,如果是个女孩儿呢?”

        贾瑞眼睛闪了一下,“宫里不是还有没有成年的皇子吗?随便找出一个没背景的,让他认元春为母亲不就行了。”

        “奴婢明白了。”

        正在这时,外边有一个小太监,小心的走了进来,跪倒在地,“叩见大人。”

        贾瑞没有说话,而秦顺看了那小太监一眼问道:“什么事儿?”

        “回大人,内阁大学士沈大人带着圣旨来了。”

        贾瑞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容,“让他进来吧。”

        小太监得了贾瑞的话,赶紧退出去,不一会儿就带着沈文策走了进来。

        沈文策进来之后先是大礼参拜,之后贾瑞才让他站起来。

        “怎么样了?”

        “回大人,皇上已经下旨了。”

        沈文策说着话就把怀中抱着的圣旨递到了头顶。

        秦顺赶紧上前接过来,然后小心地递到了贾瑞的面前。

        贾瑞接过圣旨打开来一看,然后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哈哈,咱们这皇帝真够想得开的,我还以为得闹两三次呢!”

        说完之后,贾瑞就把圣旨扔给了秦顺,然后说道:

        “让内务府赶紧赶制玉印。”

        之后他兴奋的在养心殿走了几步,突然又转过身来问秦顺:

        “九锡的仪仗你准备了没有?”

        “回大人已经准备了。”

        贾瑞这才心满意足。

        不过很快贾瑞就想到了金陵那一边的事,“金陵那一边闹得怎么样了?”

        “奴婢听说那些人已经把自己的小厮家丁都组织起来,正在四处收购武器,并且联络金陵附近的将军们。”

        “去信给金陵节度使,让他由着这些人闹,最好是把金陵附近的反贼全部给弄出来。”

        “大人,您加九锡的消息传到金陵,那些人应该就全露面了。”沈文策摸着胡子说道。

        贾瑞点了点头,然后突然问道:“义忠郡王在琉球那一边怎么样了?”

        “大人您放心,奴婢已经派人严密监视义忠郡王,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奴婢的看管之下。”

        贾瑞坐在座位之上,端起茶碗喝了一口,然后淡淡的说道:“太上皇龙御归天,他作为太上皇最喜欢的孙子,自然要来京,你派人去把他接回京城。”

        沈文策抬头看了贾瑞一眼,又赶紧的低下头。

        而旁边的秦顺献媚的说道:“大人放心,奴婢这就派人去接他。”

        贾瑞点了点头,将手中的茶碗随便的往桌子上放,也不知道是不是不小心一下子就倒了。

        贾瑞赶紧的说了一句,“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谁知道我也有手抖的一天。”

        沈文策听了贾瑞的话,就明白这位主子是什么意思了。

        “大人,现在时间紧急,要是走陆路恐怕赶不及,不如让义忠郡王乘坐海船直入天津,然后从天津回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