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元宵好词(1 / 2)

加入书签

第165章  元宵好词

        夜幕降临而下,江州城却火树银花不夜天,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陈晋带着小倩上街,闲逛起来。

        不知不觉间,来江州已半年有余,主要生活的区域在文庙街那边,期间除了去一趟春花杏雨楼外,别的时候,都是走马观花,府城中心的许多地方都未曾去过。

        今晚是个不错的机会,能好好走一走,以观江州。

        一州不观,何以观天下?

        出去行镖一趟,杀伐泄意,再结合《心念烧纸法》,以及源源不断的文气神韵,倒把内景观给稳定住了。

        只是看着消耗的文气神韵,这心里难免觉得可惜。

        但转念一想,都是身外之物,没了再积攒便是,内景观的文庙才是己身根基,万万不能有失。

        今晚能跟着公子出来游玩,小倩自是极为开心的,不过一张白生生的脸蛋依然少见笑容。少女从来没有化过妆,大概也不会,天生丽质,也不需要。

        又浓又黑的及腰长发直接披散下来;刘海颇长,快要盖到眼皮上了;黑眼圈虽然没有之前那么深,但仍有浅青色的痕迹,看上去有一种慵懒的厌倦,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似的。

        这副形象活脱脱就是一位厌世宅女。

        然而她还是不同的,最起码能每天出去买菜,而且会做饭,厨艺甚好,是一名优秀的侍女。

        对她,陈晋觉得很满意,于是犒劳她一大串冰糖葫芦。

        小倩吃葫芦喜欢一口吃两颗,把小嘴塞得满满的,腮帮子都鼓了起来。

        两人走走停停,脚程倒不慢,从西市逛到东市,最后转到中市,此时,都快要到子时了,但坊市热闹不减,人群往来,熙熙攘攘。

        “哗!”

        忽然响起一片惊骇吸气声。

        原来那是个卖艺的摊子。

        街头卖艺,表演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舞刀弄枪、吐火吞刀之类。

        前面这一摊却是弄得比较惊人:砍头!

        把头砍下来,再续回去,又是活蹦乱跳的。

        两个表演者应该是祖孙俩,爷爷手提一柄宽背长刀,孙子约摸十二三岁,长得趣稚可爱,负责被砍头。

        这般形象,就能给观众们造成巨大的同理心。

        当利刃落下,鲜血飞溅,人头落地,人们无不为之揪起了心;而接回头颅后,双眼一睁,人活了过来,立刻博得众人的拍掌喝彩声,打赏的铜钱扔得叮当响。

        陈晋驻足瞧了会,发现对方表演的手法多半源自地煞术中的《续头》,还可能有《支离》。

        然而学得比较粗糙,基本丧失了道法的内核精髓,只剩下表演的成分了。

        换句话说,眼前表演的爷孙俩根本称不上修行者,只是卖艺人而已。

        辛辛苦苦学到的手段,也只能用来取悦于人,赚点打赏来养家糊口。

        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陈晋往那铜盘里放进一颗小碎银,带着小倩离开。

        中市地方宽阔,在中央处屹立一座高达数丈的灯楼,挂满了各种造型的花灯,煞是壮观。

        这些花灯,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每一盏花灯之下,都挂着一封利是,红包内装着一则灯谜,猜中者能摘下对应的灯笼,然后拿去领奖。

        奖品多多,有灯具、风铃、面具、吃食……

        射覆之戏,颇具趣味,很得一众文人士子的喜欢,他们成群结队,队伍中还有女伴女郎等,只要猜中谜底,立刻会响起一片喝彩欢呼声,显得十分热闹。

        “公子,我喜欢那个。”

        小倩指着木架上的一个面具说道。

        那是个以黑白色为主调的鬼面具,倒说不上有多精美,却也有一种诡谲的意韵。

        陈晋道:“我去试试。”

        大踏步上前,问过相关规则,然后来到灯楼下面。

        时候已不早,挂在下方、谜题相对容易的灯笼基本都被人摘光了,上面余存的,都是有难度的,四下正站着好些人在苦苦思索着。

        “守恒兄,好巧。”

        说话声中,王于宝在一群文人士子的簇拥下踏步而来。

        陈晋做个礼:“原来是王兄。”

        王于宝笑道:“我派人给你送了请柬,请你参加元宵诗会,你却不来。”

        陈晋回答:“我才疏学浅,就不去献丑了。”

        “呵呵,守恒兄何必自谦?”

        寒暄过后,王于宝开始介绍。

        得知这位便是年前崭露头角的“衣带渐宽郎”和“天涯芳草君”,一道道目光顿时刷到陈晋身上,其中好几道妙目明眸,都是做男装的女郎。

        她们做男装就是走个形式,束发束腰而已,前凸后翘,丝毫不加以掩饰。

        这一群男女都是王氏诗社的骨干人员,今晚出来聚集,泛舟江上,吟诗作对,好不快活。

        诗词作完了,又提议上岸来猜灯谜,于是来到中市灯楼,正与陈晋碰上。

        陈晋两首《蝶恋花》写得各擅春秋,一首专情缠绵,一首豁达有趣,堪称名作,流传甚广。尤其前者,对于闺秀女郎,最具杀伤力。

        哪个少女不怀春?

        哪个女郎不希望有个深情款款的郎君对自己“衣带渐宽终不悔”?

        而今她们终于见到了陈晋真人,面容韶秀,长身玉立,正是如意郎君的理想模样。

        唯一的缺点,大概便是出身单薄了,来自岭南边荒,还是个孤儿。

        这些大家闺秀,从小被灌输的思想都是门当户对,陈晋目前的情况,哪怕写得好诗词,都是配不上她们的。

        除非入赘。

        不过陈晋还年轻,如果日后能进学中举,甚至考中进士,那就算青云直上,具备了配偶的资格。

        陈晋哪知道照面间这些女郎闺秀想了那么多?就算知道也不会在意。

        王于宝又道:“守恒兄没来参加诗会,实在一大遗憾,你若在,今夜定然又能出一首佳作。”

        其身边的数人连声附和道:“就是。”

        “元宵佳节,岂能无好词?”

        “就算陈兄不来参加诗会,现在也能即时赋词一首,让吾等开开眼界。”

        嚷嚷声中,陈晋发觉,这些所谓的文人士子真是够无聊的。

        又或者说并非无聊,而是故意阴阳怪气。

        毕竟文无第二,陈晋还是个外人,想要获得本地才子们的认可,谈何容易?

        如果陈晋识趣,主动凑过来,还能带着一起玩。然而陈晋不识抬举,派了请柬都不肯来,这不是找对立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