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元宵好词(2 / 2)

加入书签

        如此一来,众人对他自无什么好观感了。

        只是文人说话,惯于绵里藏针,不会直接恶言相向。

        陈晋淡然道:“我只是来猜灯谜而已。”

        说着,取下一盏花灯,拿出谜题来看:二形一体,四支八头,五八一八,飞泉仰流。

        略一思索,猜中了谜底,拿去那边,很快把鬼面具兑换了下来,递给小倩。

        小倩很欢喜地接过:“谢谢公子。”

        顺手就给自己戴上了,问:“公子,好看吗?”

        陈晋赞道:“挺好看的,与你正般配。”

        转身朝着王于宝一拱手:“王兄,时候已不早,告辞。”

        王于宝回了句:“好说。”

        其身边那个高瘦的文士却不愿放过陈晋,忽然叫道:“陈兄,既然你精于诗词之道,吾等今晚共写了九首,请你不妨来看一看,点评一二,给些意见?”

        “点评意见”,不过是客套的说辞,以现在的场合,明显是故意挤兑人的。

        陈晋年纪不老,名分不显,字辈更不高,根本没有点评的资格。

        高瘦文士就是拿捏住了这一点,让陈晋下不来台。

        没想到陈晋呵呵一笑:“是么?那我真要瞧一瞧,看写得什么样了。”

        高瘦文士一愣神,把目光瞥向王于宝。

        王于宝脸色平静,掏出一叠稿纸来。

        每次诗会,为了促进竞争,往往会设置些彩头,对参加的成员们写出的作品进行评选,写得好的有奖。

        这样做法,才有意思。

        人嘛,不管文人士子,还是贩夫走卒,都喜欢排列名次,评选榜单,即使与自己无关,也感觉能参与进去。

        写得好的,诗社会把这些诗词文章收集起来,等差不多了,便找到书坊刊印出书,算是一种荣誉了。

        王于宝是王氏诗社的社长,这些作品便都由他来整理保管。

        陈晋很淡然地接过,一份份看起来。他看得很快,一会功夫便看完了。

        说实话,作为江州本地的一大诗社,王氏诗社的会员们都有一定的诗才文采,能写出合格的诗文来。

        但也仅此而已。

        因为诗社规定,像这般团体诗会,不收旧作,只能写新文,而且往往会现场出题,需要即席赋词,跟那科举考试差不多。

        这样一来,就需要急才了,想要写出佳作的难度系数飙升,更不用说名作。

        高瘦文士冷眼相看:“陈兄,你都看完了,觉得如何?”

        “尚可。”

        陈晋只回了两个字,评语敷衍,留了面子。

        高瘦文士心中更为不悦:“陈兄说的‘尚可’,那就是勉强过得去喽。听你的意思,肯定是有了‘相当可以’的佳作,不妨亮出来让大家看看,让吾等也点评一二。”

        “就是就是!”

        “佳作当分享,岂能束之高阁?”

        又是一片附和声。

        一个个都想着无论如何都要陈晋当众出丑一番,跌个跟头,好生杀一杀他的锐气。

        点评嘛,谁不会?

        挑一首诗词的毛病更是简单的事,随便捉一两句字眼,就能让陈晋灰头土脸了。

        王于宝含笑道:“说起来,我还真得挺期望守恒兄的第三首好词,很想一饱眼福。”

        他的神态看着十分真诚,满怀期待的样子。

        小倩冰雪聪明,已然听出了众人要为难公子的用意,鬼面具下的脸庞有怒气闪现。

        却听陈晋笑道:“既然各位想看,在下不才,正有一首。”

        高瘦文士就等他这一句话,兴奋地拍起手掌,高声叫道:“各位,各位朋友,‘衣带渐宽郎’在此。”

        这一声嚷叫,顿时把四周猜灯谜的人们惊动了,纷纷围聚过来看个究竟。

        高瘦文士朗声道:“各位朋友,你们肯定听说过‘衣带渐宽郎’的大名,简直如雷贯耳。现在,大家有福气了,值此元宵佳节,衣带渐宽郎有绝妙好词一首献上,给大家好好欣赏。”

        这厮深谙先扬后抑的套路,先把陈晋捧得高高,等会被砸场子,摔下来就更重。

        “好!”

        路人们不明所以,只听到有好词,当即不吝喝彩地来捧场。

        把一众情绪煽起来了,高瘦文士大感痛快,做个手势:“陈兄,请!”

        王于宝忽道:“既要作词,怎不把书桌搬来,准备好文房四宝?”

        高瘦文士恍然道:“于宝兄说得是,我马上去弄。”

        “不用了。”

        陈晋阻止了他:“这一首词,我口述即可。”

        王于宝道:“就算口述,也得有人做笔录,不能怠慢了。”

        “不错,合该如此。”

        高瘦文士去找灯塔的管事,直接表明身份,很快搬来书桌与文房四宝等,由他亲自执笔。

        陈晋看着他,似笑非笑地道:“我刚才看贵诗社的众多大作,好像写的都是元宵。”

        高瘦文士回答:“正是。”

        旁边王于宝解释道:“守恒兄,这是本社今晚的命题……呵呵,诸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时节,诗社举办的诗会命题,大都与节气契合,才算表达了主题。总不能在元宵时作登高的诗词,那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陈晋点点头:“是这个道理,这么说来,我现在要作的,也得吻合元宵的主题?”

        “最好如此。话说起来,在这十多年间,过了那么多的元宵节,相关的诗词文章数不胜数,却无一篇能被称为名作,流传开来,甚为遗憾。我在此希望守恒兄能写出名作,弥补这一份缺陷,以壮江州文坛名声。”

        王于宝这番话,把陈晋今晚作词的期望一下子拔到了更高的点上,堪称一顶高得离谱的“高帽子”。

        陈晋算是什么人?为何“壮江州文坛名声”的责任会落在他头上?

        这未免太不自量力了。

        如果这些言论传扬出去,外面不知真相的人可不管是不是陈晋自己说的,都会按在他的头上。

        在这种情境下,他若是写不出一首元宵好词,就会沦为笑柄。

        路人们此时听出了不对劲,却更兴奋了,一副副吃瓜嘴脸。

        陈晋脸色依然平静如水,都没有进行思索,张口便吟了起来……

        七月最后一天,全勤保住,松一口气,起码不用吃土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