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院试二(1 / 2)

加入书签

可惜的是,历朝历代很多人爬到上面时,风太大,一下子就迷失了最初的方向。

想清楚了一切后,任俊杰构思一番就下笔了,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就是一个人的能力再大,没有平台施展你的才华,那也是白搭。

想要为国家社稷百姓做贡献,那就要上进,考取功名,建功立业,这就是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拒绝躺平式的夸夸其谈。

第一道题还算简单了些,估计也难不倒多少考生,真正难的是第二道题。

挥挥洒洒的写了一篇小作文后,已经差不多九点多了,任俊杰打算将第二道题也做了再吃饭,下午再将答案搬到卷子上就完美了。

简单休息了几分钟,任俊杰接着就做了下一题。

第二道题: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

任俊杰看到这题就挺懵逼的,这说的是啥?哪里出过这句话?

现在任俊杰的感觉就像现在有人向你提问,低头思故乡的上一句是什么?

反正就是挺混乱的,你要是顺着问,那就简单多了,但你拆开出来,那考生们就得绞尽脑汁多想想了。

这不,现在有些考生就在揪头发了。

想了好一会,任俊杰终于是想了起来,嗨,这句话出自《中庸》,要记起来还真不容易。

原句是: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意思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在天下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实行的时候超过了它的标准,而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达到它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为人所明了,我也知道原因了,有德行的人要求太高,做得太过了,没有德行的人要求又太低,没有做到。这正像人们没有谁不吃不喝,但却很少人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其滋味”

这段话其实很好理解,何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聪明人”,他们在别人面前处处想要表现自己,显得自己与众不同的聪明才智,他们不认可任何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也不接受其他人的好心劝告和批评,而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往往画蛇添足,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是为了留给自己用的,而不是要显示给别人看的,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奉行中庸之道,掌握好适度原则,免得造成犹过不及的悔恨。

既然太过聪明的人都做不到中庸了,那愚笨的人自然也做不到了,因为他们无法达到中庸之道的至高境界和人生层次。毕竟聪明人是聪明太过了,而愚笨的人是达不到那个点,所以这就是智者过,愚者不及。

如果一个人品德败坏,那么他也永远达不到中庸之道,因为中庸之道作为一种人生最高层次的智慧和境界,它不仅是人生哲学和处世法则,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换言之,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再怎么聪明,他也不可能达到中庸之道这种境界。

那品德高尚就一定行了?

品德高尚也需要一定的智慧才可能达到中庸之道,感悟它的智慧与深刻所在,但是品德高尚得太高了,也不行。

不要以为中庸之道是要求我们做到至善至德,作为贤德之人,你固然应该品行高尚,尽量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不去做损人利己的事,但是也不应该太过贤德,不能对待世间丑陋的事情充耳不闻,置之不理,用所谓的慈悲为怀去包容那些卑鄙之人的所作所为,这样的贤人也是不可能达到中庸之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