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神将陆逊(2 / 2)

加入书签

6969“如今益州巴东郡、广汉郡、犍为郡都被刘备占领,巴西郡也即将被攻破。”  6969

6969“刘璋所能倚仗的只剩下蜀郡,如果刘璋不投降,蜀郡的百姓也将遭受战乱之苦。”

6969“此时,刘璋仅剩下广汉城和成都两座城池,能抵抗刘备的进攻。”

6969“在此存亡的关键时刻,不如审时度势趁早投降,以安百姓,以保后嗣。”

6969“刘璋深思熟虑之后,并没有回信。”

6969“建安十九年,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溯江而上,攻占巴郡。”

6969“同年夏天,刘备攻破广汉城,与诸葛亮、张飞等人合兵一处,兵临成都城下。”

6969“刘备围城数十天,刘璋投降,刘备占据益州。”

6969曹操:我收揽天下聪明而有才略的贤能之士,几乎招揽了全天下的英才,唯独没能得到法正这个人。

6969曹操:法正能清楚地看到事情的成败,有奇谋妙算,但是不以品德清白著称。在我众多谋士之中,法正大概能与程昱、郭嘉二人相当。

6969刘备:法正腹中有良策,能够预料世道兴衰,投身在我的手下,为我提供建议和咨询,无论是临时考虑还是长期谋划,都能把事情的道理和关键看得很透彻。

6969孙权:法正首鼠两端,怀有二心,为刘璋谋划却不忠不义,可谓罪臣。

6969刘璋虽然愚蠢,但能坚持采纳下属的建议,不算是昏庸的君主。

6969法正虽有君臣之义但行为不端,身为臣下而名不副实。

6969进不能明确分析形势发展,如韩嵩进谏刘表那样。

6969退不能断绝关系直接逃走,像陈平、韩信离开项羽那样。

6969“当初,刘备兵围成都时。”

6969“蜀郡太守许靖打算翻墙出来投降,事情败露没有成功。”

6969“刘璋因为眼下危亡的局势,没有诛杀许靖。”

6969“后来刘璋投降,刘备因为这件事而看不起许靖,不想任用他。”

6969“法正劝谏刘备,认为许靖虽然是徒有虚名但没有实际才德的人。”

6969“但是如今益州才安定下来,任用许靖这种有虚名的人能够让当地士族迅速归附。”

6969“如果不礼待许靖,反而会被天下人误认为不尊重贤才。”

6969“刘备听取了法正的建议,于是对许靖愈加厚待礼遇。”

6969“刘备既定益州,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兼任扬武将军。”

6969“在外负责治理成都地区的事务,在内则倚仗为主要谋臣。”

6969“法正掌权后,对过去帮助过自己的人,报答恩德。”

6969“对过去得罪自己的人,加以报复,还擅自诛杀诋毁自己的几个人。”

6969“有人向丞相诸葛亮控告法正放纵野蛮,作威作福。”

6969“诸葛亮却表示,当初刘备在荆州时。”

6969“向北畏惧曹操的强大,向东忌惮孙权的威逼,近处还担心孙夫人制造变故。”

6969“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法正前来辅佐。”

6969“数年时间就让刘备攻占益州,得以驰骋天下。”

6969“法正功勋卓著,难以驾驭制约,又如何能禁止他不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呢。”

6969“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宠信的肱股之臣,劳苦功高,因此不加过问。”

6969李隆基:尽管法正个人品行存在缺失,但凭借他在刘备集团做出的贡献及刘备的恩宠,诸葛亮也无可奈何。

6969在法正为刘备效力的过程中,他为刘备集团做了很多大事。

6969充当刘备在益州的内应,成功诱使刘璋引狼入室,邀请刘备入成都。

6969在益州争夺战期间准确判断出刘璋不会采纳郑度坚壁清野,给陷入焦虑的刘备送了一颗定心丸。

6969说服刘备任用许靖,为更多人才进入蜀汉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6969提出迎娶吴氏的理论依据,为刘备争取到更多益州豪族的支持,进一步稳定了益州局势。

6969拿下益州后,法正又建议刘备向汉中地区用兵,巩固和拓展了刘备集团的疆域。

6969定军山一役中抓住战机,建议刘备立即向夏侯渊发动奇袭。

6969取得定军山大捷,为刘备在汉中之战中获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6969对于刘备集团而言,法正起到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6969“建安二十年十一月,曹操攻占汉中。”

6969“次年二月,曹操率大军返回北方,留下部将夏侯渊镇守汉中。”

6969“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劝谏刘备趁机攻占汉中。”

6969“法正认为曹操一举平定汉中,而不乘胜进兵益州,留下夏侯渊镇守。”

6969“不是因为其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北方出现动乱才会匆忙回军。”

6969“以夏侯渊的才略,不能胜任统帅之职。”

6969“如果现在出动大军征讨,必然能够夺取汉中。”

6969“平定汉中,再蚕食雍、凉二州,开拓疆土,积聚粮草等待时机,就能图谋天下,兴复汉室。”

6969“刘备对法正的谋划深以为然,随即率领诸将进兵汉中,法正作为谋臣随行。”

6969“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率军从阳平关南渡汉水,沿着山势先前推进。”

6969“大军抵达定军山,依山安营扎寨。”

6969“夏侯渊率兵起来争夺地盘,法正表示可以全军出击。”

6969“刘备于是命令黄忠居高临下擂鼓呐喊着发起猛攻,大败敌军,斩杀夏侯渊。”

6969“曹操听说汉中有失,亲率大军前来救援。”

6969“听说了法正的计策后,感叹刘备不足以想出这样的谋划,原来是法正教他的。”

6969苏轼:法正擅长谋划迷惑的方法,但缺少高贵优秀的品德风尚,并非值得称道的良臣。

6969尽管他不认同法正的道德,但不得不承认法正的才华。

6969当初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三分天下的大计,但是却没能真正实施。

6969是庞统首先帮刘备进入益州,而法正和张松两人帮助成就谋划。

6969法正分析局势很明白,谋划事情很清晰,同时期的谋臣很少有超过法正的。

6969法正虽然在道义上有瑕疵,但是智谋不输诸葛亮。

6969刘备创建基业,承继大统,实在是依靠法正的不少出力。

6969如果上天能让法正活得更久,与诸葛亮一起辅政,辅助刘备统一天下未尝不可能。

6969只是可惜,法正英年早逝,连上天都不保佑汉室。

6969“同年五月,曹操从汉中退军,刘备攻占汉中。”

6969“同年七月,刘备晋位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兼任护军将军。”

6969“第二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6969“法正死后,刘备伤心流泪了好几天,追谥法正为翼侯。”

6969“又赐封其子法邈为关内侯,法邈后来官至奉车都尉、汉阳郡太守。”

6969“法正年长诸葛亮四岁,两人同为刘备股肱之臣。”

6969“虽然性格和兴趣彼此不同,但双方始终能以公事大义为重。”

6969“诸葛亮总理后方政务,保证粮草的供应。”

6969“法正则随军出征,出谋划策。”

6969“互相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取长补短。”

6969“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6969“之后刘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群臣大多进谏,都不能打消刘备的念头。”

6969“次年六月,刘备在夷陵遭到孙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

6969“大军惨败,只得退守白帝城。”

6969“诸葛亮常常为此叹息,如果法正还在,必定能劝阻刘备东征。”

6969“即使东征,也不至于兵败将亡,陷入危局。”

6969朱元璋:诸葛亮的话反映了历史上法正在刘备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可见法正的才干是不输诸葛亮的。

6969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

6969刘备不听诸葛亮及群臣的劝谏,一意孤行,起兵东征东吴。

6969夷陵之战惨败后,蜀汉元气大伤,完全转入守势,再无能力统一全国了。

6969诸葛亮六出祁山并不是要统一全国,只不过是在以攻代守罢了。

6969在诸葛亮心力交瘁之际,也不得不叹息法正不在的遗憾。

6969因为诸葛亮清楚,要是法正还在,必然能够劝阻刘备东征。

6969之所以如此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6969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两军交战,形势不利,本来应该立即撤退。

6969但刘备却大怒,不愿退兵,当时无人敢劝谏。

6969战场上箭如雨下,法正于是走上前去,挡在刘备的前面。

6969当时刘备让法正赶紧避箭,但法正以刘备身先士卒为由,不愿意避开。

6969刘备无奈之下,这才与法正一起离开,并下令大军撤退。

6969还有蜀郡太守许靖原本不为刘备所喜爱,但在法正的劝说之下。

6969刘备才厚待许靖,封许靖为太傅。

6969许靖是那种有影响力的大才,重用许靖有利于刘备在蜀中的统治。

6969由此可见,刘备对法正的意见是相当尊重的。

6969在他看来,法正堪比曹操麾下最优秀的谋士程昱、郭嘉。

6969法正的英年早逝,给蜀汉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6969法正若在,孟达就不用担心刘备会加害自己而反叛。

6969上庸这么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就不会落到曹魏手里,也就不存在刘备甚怒之下斩掉虎将刘封。

6969法正若在,也许真能阻止刘备的东征。

6969即使东征,以法正的才华,是不会让刘备犯下在夷陵之战那样的低级错误。

6969法正若在,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或许有所不同。

6969(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