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尽数融合,国运之变(2 / 2)

加入书签

    王朝甚至不需要消耗多少心神,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天地规则带来的反噬与压力。

    嗯,他当时也已经告诫自己了,以后一定不会经常使用这样的手段。

    首领现在已经强大到什么程度了啊?

    只是一次神通试验,竟然就能够影响整个领地的天象变化。

    那救民军法律可说了,只要他们刑满释放,便代表他们的罪过赎清了,他们是能够像正常百姓一样生活的。

    王朝在这个过程之中,还将诸多天地位格的概念与信息,需要掌握的种种知识等等,全都一一融入了其中。

    不说领地百姓想法与心态的转变。

    似乎感受到了众人的行为,王朝微微笑着点了点头。

    王朝已经决定了,在之后的时候,哪怕灵力、国运,达到了极为浓郁的地步,他也再不会施展超过领地百分之一区域的神通。

    先前他们不加入,那是因为他们不看好王朝,不看好救民军。

    所有的官员将领,此时都是突然抬头,看向了上空弥漫的国运。

    不过,在进行天地位格融合的时候,王朝并没有像神通那样,只是进行单纯的融合。

    这样危险的事情,出现一次就够了,他怎么可能还会继续作死?

    除非有一天,王朝能够掌握天地间的所有规则,这才能够将其彻底融洽的整合在一起。

    虽然国运从表面看去似乎并没有变化,但是他们能够感觉到,国运力量变得更强了,那是一种本质的提升。

    比如水之规则以及火之规则的力量,它们处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就会冲突不断。

    而在灵魂拓印融合灵里规则力量的同时,王朝还开始牵引一部分灵力的规则力量,投影到了覆盖领地的国运之中。

    那他们,可不得更快的加入?

    两者其实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至此,这个救民军领地之内,所有百姓尽数归心。

    就是那些被抄家者的家眷,此事也是改变了心态,开始积极的做工,争取获得宽大处理,提前减刑释放,早日成为救民军的普通百姓。

    哪怕不会提前减刑,正常刑满释放也行啊。

    但是,这也足以让许多官员欣喜若狂了,这不啻于为他们再次加上了一层防护,可以让他们更加的放开手脚,而不用担心凶恶之徒的刺杀威胁了。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灵力开始被不断的锤炼,质量一点点的凝练提升,最终会变得完全承受这些规则力量而无碍。

    不过,他们也没有办法随意的使用就是了。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王朝一边关注着明军动向,一边开始将自己掌握的种种神通,不断的融入外界灵力。

    不由的,所有感受到国运变化的官员,全都向着王朝的方向微微一拜。

    至于再之后,在渭源县城头施展育禾等等神通,那是借助了整个领地之内的国运与灵力的。

    在此之前,王朝就只能靠着灵魂力量,在保证灵魂可以完全无碍承载的情况下,一点点的侵蚀同化。

    就算出现大范围干旱的情况,也会有那些地区的知府、知县负责。

    这就像是稚童举起大锤,哪怕成年人也可能被其砸伤。

    而王朝也是变的,念动间便可调动天地之力,种种神通皆可信手拈来。

    更不用说,根据种种情况来看,首领王朝还可能真是天帝呢。

    在完成了神通的融合之后,王朝便开始进行天地位格的融合。

    随着一种种神通,一种种规则力量的融入,灵力变得愈加玄妙起来。

    这其中的消耗,以及天地规则的反噬与压力,那可就大了去了,他差点没有能够承受下来。

    在他们没有被罢官去爵之前,只要不是有着汹涌民怨之气对冲,他们都可以调动所属国运防护自身。

    祷雨神通当初的施展,其实更多的是借着神通的形成,引导万民灵性,继而施展超出的大范围神通。

    至于说之前的求雨,也是大规模神通。

    而众人只觉得面前,似乎有着王朝微笑点头的形象一闪而过。

    当然了,随着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个人的认知与意识,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转变,但那属于个人自然而然的成长变化,并不是被强行扭曲的结果。

    所以,灵力之中的种种神通规则,王朝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

    但是以王朝如今的状态来说,那顶多就是与身体一般,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但是与其根本的灵魂,还是有所区别的。

    不过,王朝很快便就调整了心态,开始以心神沟通外界灵力,将其中的种种规则力量,一点点的拓印融入灵魂之中。

    或是教书或是加入农社成为村长等等。

    而代价就是意识空间之中的神通星辰,已经彻底的清空,这让王朝心中升起了一股空虚的不适感。

    如此过个三五年,只要在没有违法乱纪之事,他们也就可以正常生活了。

    其只是对于这方世界,对于精神意识侵蚀来说的。

    只是目前而言,除了王朝之外,没有任何一人能够做到。

    他们的精神灵魂,甚至都没有办法脱离身体独立存在,又谈何承受国运力量的侵蚀与冲击?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