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2 / 2)

加入书签

    然而林小风却并不是这么想的。他想要借这个机会来整顿吏治并且制定土地司的制度。其实早在林小风元年的时候,这位大明皇帝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整顿过吏治了,但是结果却并不怎么理想,因为很多官员被罢免导致那一年田赋征收不及时甚至无人征收,最后只收上来了三百多万两白银。第二年国库吃紧,林小风要求各部减少支出,于是袁崇焕裁撤新兵的政策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然而新兵尚未裁撤完毕,便发生了蓟州兵变……这或许就是大明朝的蝴蝶效应吧……

    “陛下,”户部尚书邵师韩站出来说道,“夏粮即将收割!况且朝廷已经免除了全国一年的田赋,所以此时赈灾意义并不大!即使现在进行赈灾,等人员物资运送到灾区时,夏粮也已经收割完毕了!”他的脸上露出了不屑和轻视的神情。

    “臣附议!”

    “臣也附议!”十余位大臣纷纷出班拱手支持邵师韩的观点。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赞同和附和的神情。

    林小风淡淡一笑,反问道:“你们说赈灾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声音如同清泉一般清澈明亮。

    目的?文武百官互相看了看,都察院左都御史施邦耀拱手道:“救民命、平民怨、收民心。”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但其中的坚定却让每一个人都感到心悦诚服。

    “说得好!”林小风对施邦耀的回答十分满意,“那么流贼为什么会兴起呢?”他的目光如炬,扫视着朝堂上的每一个人。

    “一方面是因为灾情肆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吏治出了问题。”一位大臣回答道。他的脸上露出了沉思和忧虑的神情。

    “大明对地方官员有两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一个是赋税征收,另一个则是当地治安。”林小风继续说道,“有些官员只对上级负责,却不管下面百姓的死活。旱灾发生时,陕西和山西两省的官员在干什么呢?他们在征税!田赋加上正役和杂税,本来就已经很高了,再加上辽东战事临时加征的三饷,直接让农民们没有了活路。这还不够,他们甚至还会因为农民交不起税,就把他们抓进大牢用刑拷打。很快,州府之监狱便关满了拖欠税款的老百姓。为了活命,老百姓只能揭竿而起,反抗官府。这种只对上级不对下级的吏治行为简直可笑至极,朕一定要改一改这种风气了!”他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在朝堂上回荡着,显得格外激昂和坚定。

    “所以朕决定……”就在林小风打算宣布他的决定之时,一个小太监慌慌张张地从殿门外跑了进来。他神色紧张,步履匆匆,仿佛有什么紧急的事情要禀报。他来到郭天阳身边,将一封密信递了过去。郭天阳扫了一眼信封,便急忙将密信递给了林小风。信封上是公孙遇春亲笔书写的四个大字:“河间急报”。

    这四个字如同四道闪电一般,瞬间划破了朝堂上的宁静,让每一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手持密信,林小风的脸上并未显露出太多的惊讶。自从李自成撤军之后,他便命令公孙遇春撤走了京师大部分锦衣卫。这一举动,不仅是为了锻炼锦衣卫的实战能力,更是为了重建大明的情报体系,尤其重视北京城周边的情报收集。如今看来,锦衣卫的情报搜集工作正如他所愿,正有条不紊地恢复到往日的高效状态。

    林小风轻轻拆开信封,他那双深邃的眼眸迅速扫过信纸上的每一个字,随后便将密信递给了身旁的李邦华。李邦华看完后,神色瞬间衰老了许多,原本就佝偻的身体更加弯曲了。他抬起头,白发苍苍,眼中布满血丝,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陛下,这……”林小风淡淡地说:“无妨,念给大家听听。”

    李邦华点了点头,用颤抖的声音朗读道:“骆文彬所部一万五千兵马,已于前日早晨离开河间府,退往真定府。”听到退兵的消息,朝堂上顿时响起了一片低声议论:“退兵了?这是好事啊!”又有人说:“流贼显然已经害怕了,退兵是他们的上策。我看我们不如趁机攻打河间府,收复我们大明的河山。”还有人兴奋地说道:“何止河间府,保定府、真定府的大部分地区也可以收复。这些流贼就像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

    听到朝堂上百官的乐观言论,林小风心中暗自叹息。这些人的军事眼光真是短浅,不过心态倒是不错,坏事也能看成好事。他瞥了一眼窗外的景色,初秋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然而,这美好的景色却掩盖不住大明朝内忧外患的残酷现实。

    “今天的早朝就到这里,内阁和武将留下,其他人退下。”郭天阳一声令下,文官们缓缓离去,内阁和武将留下来商议军国大事。虽然听起来人多,但实际上在场的人并不多。在场的有京营总督蒋太微、诚意伯刘孔昭、京营将军贺珍,以及三大营的几位副将。五军都督府中,除了蒋太微外,没有人到场。实际上,都督到场也没有什么用,因为自从大明战神留学归来后,文官的权力日益增加,军队的调派和统领之权早已归兵部所有。

    林小风扫视了一圈在场的人,他们的脸上或喜或忧,各怀心思。他看着其他人乐观的态度,心中感到一阵无奈。尤其是左都督蒋太微,先是喜悦,然后又担忧起来,眉头紧锁。林小风注意到他的变化,心中稍感安慰。蒋太微的武力虽然平平,但他的目光长远,是个可用之人。

    李邦华首先发言:“各位,你们怎么看?”诚意伯刘孔昭抱拳拱手,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陛下,我愿意带领一万兵马收复河间府!”刘孔昭本人并不出名,但他有一位出名的祖先,那就是第一代诚意伯刘伯温。实际上像刘孔昭这样的勋贵本来并不受重用,然而林小风在十六年十月于煤山(万岁山)举办了一场勋贵后裔的骑射比赛,名为“以备干城之用”。在这场比赛中,只有襄城伯金耀忠连中六箭,其他勋贵的表现都不佳。比赛结束后,金耀忠、抚宁侯朱国弼、诚意伯刘孔昭以及忻城伯赵之龙被启用。

    邵师韩瞥了刘孔昭一眼,悠然地说:“不如让驻守良乡的保定总兵李性忠去收复河间府。”如果要选择带兵的武将,邵师韩一定会选择李性忠。大明的勋贵已经百年没有战斗过了,早已废弛。而李性忠则不同,他长期驻守辽东,经历过许多战事,是个难得的将才。

    成庆华看着这一幕有些不忍,他曾经在兵部任职过,目光深远。他拱手说道:“各位,我们还需要派兵去收复河间府吗?陛下只需要派一个太监去,就可以让守军投降了!”“陛下召我们来这里,并不是要讨论谁去收复河间府,而是要根据骆文彬的动向来判断李自成接下来会攻打哪里!”“然后再调兵遣将!”这句话一出,众人都相视而看,陷入了深思。

    中原的战局看似明朗,但实际上却非常混沌。陕西、山西都已经失守了,河南也失去了一半,北直隶也失去了三分之一。李自成流窜作战,无人能知道他下一步会攻打哪里。然而他一定会攻打中原之地,因为这是兵家必争之地。

    过了很久都没有人能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来。林小风看着眼前的地图,见没有人说话,便沉声说道:“各位,李自成为什么要流窜作战呢?”众人一愣,都看向了林小风。

    李邦华思考了一下,说:“打仗需要钱粮和兵马,李自成流窜作战,一来可以趁机招募流民,二来可以抢夺钱粮充当军饷。”

    林小风指着桌上的地图,问道:“河南谁最富有?”缪一奎心直口快地说:“藩……”说到一半,他突然觉得不妥,便立刻停止了说话。因为李自成杀了很多藩王,这两个字几乎成了皇帝的逆鳞。

    然而林小风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接着他的话继续说道:“邱尚书说得有理,大明朝的藩王最富有。”“自从开国以来,河南有多少位藩王呢?范尚书说说这些藩王的现状吧。”

    明初,皇家宗室事务都是由宗人府来管理的,后来宗人府并入了礼部,礼部便接管了皇家宗室事务。作为礼部尚书的成庆华对此消息了如指掌:“陛下,自从开国以来,河南分封过十一位藩王。”

    “徽王在嘉靖年间自缢,被废除了藩王身份;尹王也在嘉靖年间被废除了藩王身份;卫王在正统三年因为无子而被废除了藩王身份;汝王在嘉靖年间因为无子而被废除了藩王身份;秀王在成化年间因为无子而被废除了藩王身份。”

    “唐王因为犯罪被陛下关在凤阳;福王朱由崧因为流贼避难而前往怀庆,后来又去了淮安;郑王被封在怀庆,与福王一同前往淮安避难;潞王因为流贼作乱而前往南京避难。”

    “崇王全家在我朝十六年被李自成杀害在泌阳。”

    “赵王居住在彰德府,而周王因为开封的水患而迁往彰德府,前些日子他送来消息,说周王去世了,陛下命令他的孙子朱绍烱继承王位。”

    在大明朝的天下,朱家藩王的生育能力着实令人惊叹,仅在河南一地,藩王之数便达十一位,现今尚存六位。然而,当务之急并非处理藩王问题,而是针对李自成的军事部署。他抢掠之地越多,兵马钱粮便越充裕,无论建奴是否入关,都必须先让李自成安定下来。

    林小风凝视地图,指出河南境内尚有赵王与周王两位藩王,均驻彰德府。他目光坚定,抬头望向众人:“我们必须周密计划,既要收复失地,又要确保藩王安全。此战艰巨,但我们别无选择。”

    我心中暗想,李自成的目标无疑是彰德府!他正招募士兵,企图掠夺赵王与周王的财产充作军饷,其心思之曲折,堪比九曲黄河!

    李邦华闻言,身形一震,目光落于地图上的彰德府。此地位于开封府北、真定府南、太行山东,地理位置险要,如中原明珠。若李自成真欲攻打彰德府,南北夹击之策,实乃高明。

    骆文彬从真定府撤军,恐怕正是其计谋之始!李邦华望向林小风,眼中满是敬佩。这位大明皇帝,身形瘦削,眼神锐利如鹰,心思细密。仅从骆文彬撤军一举,便猜出其进攻方向,实乃军事奇才!众人亦恍然大悟,震惊不已。

    然而,表面虽明,深层难题依旧如厚重云层,遮蔽前行之路。李邦华焦虑问道:“流贼欲攻彰德府,陛下欲派何人救援?”林小风缓缓道:“黄得功!”李邦华一愣,环顾四周,似在寻找答案。林小风之前曾言此乃机密,故未透露黄得功行踪。

    林小风挥手拂去纷扰思绪,坚定有力地道:“朝中奸细已除,黄得功行踪,现可告知大家。”接着,李邦华将消息告知众人,又道:“陛下,黄得功已到淄川府,距京师八百里,距彰德府却不足八百里。若派快马传令,两天可达。”

    蒋太微急切开口:“黄得功手下有四万兵马,他们在湖广与张献忠交战许久,野战经验丰富,定能解决彰德府危机。若陛下担忧,我愿带五千兵马前往救援。”

    林小风沉默片刻,众人以为他在担忧赵王与周王安全。未料他突然道:“你们先退下,我与李阁老有要事商量。”其声音低沉有力,蕴含无尽力量。众人行礼后退下。待人走光,林小风对旁侧屏风道:“公孙遇春,出来吧。”

    公孙遇春大步走出,身影如山间松柏,坚韧挺拔:“陛下。”林小风问道:“宣府北面,有何消息?”李邦华闻言,眉头微皱,觉其中蹊跷。宣府北面?难道陛下已与蒙古人联系?

    果然,公孙遇春谨慎地道:“陛下,有两封信。一封是阎总督密信,言锦衣卫已与蒙古喀尔喀部取得联系,他们愿与大明共攻建奴,但需我们提供粮食、铠甲、火器和火药。”

    “祝凤翙担心喀尔喀部背信弃义,故未立即答应。请陛下定夺。”林小风沉思片刻,眼神深邃,仿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联合盟友,非易事,需有所付出。当年蒙古人被皇太极坚固铠甲和火器打败,现欲抵抗,必须提供同样装备。

    双方需在同一起跑线上,蒙古人才敢出兵。想到这里,他挥手道:“告诉祝凤翙,给喀尔喀部提供一千套铠甲,还有粮草、火器和火药。这些足够喀尔喀部应急之用,且不会损害大明利益。”

    “但是.”公孙遇春面露忧色,仿佛即将到来的风雨,“若喀尔喀部收了东西却不出兵,如何是好?”林小风道:“告诉祝凤翙,跟他说若大明灭亡,他们也将无法保全自己!我并非要他们出兵攻打我们,只是要他们骚扰建奴后方!若他们连这个都不敢做,就让喀尔喀部早点投降建奴吧!”其声音中带着一丝决绝。

    “是!”公孙遇春记下这些话,又道:“第二封信是来自蒙古鄂尔多斯部的牧民所写,锦衣卫在边关互市时得到。信上说十天前建奴开始征召各部兵马,虽未说出兵具体日期,但根据征召人数、准备马匹和携带口粮来看,我估计建奴将在五月中旬入关。”

    “入关地点尚未确定!”五月中旬.地点未定林小风又看地图,心中烦躁。按计划,骆文彬约于五月中旬到达彰德府城下。而建奴入关时间也在五月中旬.

    李自成与建奴这两方势力,似乎约好了一般,一方在关内横行霸道,另一方则准备入关劫掠。他们莫非有所勾结?现已是四月底,黄得功五月中旬可到达京师。若派他救援彰德府,则无法围剿建奴;若派他围剿建奴,则彰德府无法救援。

    唉,真是难题啊!林小风心中如翻涌海浪,无法平静。想了一会儿,他看着李邦华道:“李阁老啊,黄得功不能去彰德府了,他是我手中杀手锏,是用来对抗建奴的利器!但彰德府也不能丢啊!一旦丢失,李自成势力将更大,中原地区再无能与他抗衡之力!”

    “你觉得谁能领兵救援彰德府呢?”李邦华也觉为难,眉头紧锁,仿佛无法解开的谜题。山海关的吴三桂不能动,他如坚固磐石,守护着大明东北。蓟州的冀资深、高第、李守鑅也不能动,即使能动也因路程太远而无法及时救援彰德府。

    现唯一能用之人便是良乡的李性忠了。但李性忠手下士兵皆是曾投降李自成的明军,若其中有奸细,则李性忠有全军覆没之危!且李性忠等人本是用来对付建奴的!他们的技战术训练皆与建奴有关!

    更重要的是保定府和河间府尚未收复!李性忠所在的良乡如同京师西南门户,不能放弃!李邦华想着想着,只觉头昏脑胀,仿佛无法承受之重压。他拍了拍昏沉的脑袋道:“陛下啊!我想了又想啊!实在是想不出合适之人啊!”

    林小风又想了一会儿,其眼神如锐利之剑,穿透眼前迷雾。终于,他做出决定:“李阁老啊!你马上拟旨啊!派李性忠和他手下一万兵马星夜驰往大名府啊!设法把骆文彬挡在大名府以北之地啊!守城所需物资就用宣府的骆驼队来运输啊!”其声音坚定有力,仿佛给众人注入一股力量。

    “臣遵旨!”李邦华迅速退下,其身影如即将出征的战士,充满决心和勇气。“郭天阳啊!你拟一份中旨给周王和赵王啊!告诉他们不要学福王啊!不要弄得人财两空啊!让他们想办法招募百姓一起来抵御流贼啊!”林小风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

    “公孙遇春啊!你给祝凤翙写封信啊!告诉他可以按照之前的计划行事了啊!”林小风的声音如洪钟大吕,响彻整个宫殿。其眼神中充满坚定和决心,如即将决战的将军,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