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毛熊的锅(攀科技铺垫,可跳过)(2 / 2)

加入书签

    以往的种花家,还需要摸着鹰酱过河,但现在,有了林胜利后,就直接省了把鹰酱一点一点摸秃的过程,现在可以直接把鹰酱的毛给薅秃了都成!

    而如果没有标准化,恐怕后世歼20这种高端玩具就只能是个概念!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哇,既然这标准化这么好,那从现在开始,就学西方的标准化道路,不是发展的更快?

    而以那些七八级工为主力,大规模的生产加工,基本上就不现实。

    同样,苏27在引入国内后,机身蒙皮、结构强度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不明真相的沈飞在国产化后,这些问题,自然也传染给了11家族。

    不是说流水线不好搞,这玩意搞起来,技术和流程是相对简单,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却容易出现内部矛盾。

    二级工完成的加工任务,只能说是勉强及格,而七级工加工出来的工件,不光用时快,品质还好,或者可以说是优秀。

    现在四分厂也好,轧钢厂也好,那个生产模式分级,简直和没有差不多。

    流水线是现代制造业生产的主要生产方式,因为它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节约人力,节省成本。

    别说一个四分厂,就是整个轧钢厂,哪有那么多技术好的七八级工给你用。

    一是工厂吃国家的“大锅饭”即工厂不论经营好坏,盈利还是亏损,工资照发,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效果脱节;

    二是职工吃工厂的“大锅饭”,即在工厂内部,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会影响个人工资分配,工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现在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以那些四五六级工为主,牺牲加工成本,检测成本,和维修成本出结果。

    才让后世种花家生产的装备,有了“工艺民主、威力专制”的国际形象!

    先不说流水线,就说标准化的事。

    我兔的歼轰7姬与歼10姬系列,那就是典型案例。

    首先,现在的种花家,是计划经济时代,是吃大锅饭的时代。

    而毛熊的这种工业模式,却很适合这时的种花家。

    装备不要求单个性能很高,但短期内数量却是压倒性的。

    毕竟粗犷的毛熊,一直信奉所谓的“多、快、省”。

    对现在种花家来说,想要更加快速的发展,是需要工业化和标准化齐头并进才行。

    别说四分厂和轧钢厂,就是整个工业体系里,都没有这个概念。

    这个锅,其实还得甩给毛熊,因为当初,伱就是这么教的!

    与西方的标准化不同,受技术水平限制,毛熊包括如今的大毛,在零件生产与组装的标准化程度上,那都是比较尴尬的。

    最尴尬的一件事就是,在出口给鹰酱的战机里,两架战机很多相同的零件,公差却很大,无法通用互换!

    只有先实行了流水线的生产模式,才能去推动接下来标准化。

    就比如同一个班组的工人,一个是二级工,另一个是七级工,两人分配的工作任务都一样,两人也都能完成加工工件的任务。

    就好比各位书友们玩游戏,新手任务,绝不可能是地狱级的,要不游戏还没开局就崩了。

    能通过相对简单的技术,快速搭建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

    现在种花家,学习发展的以毛熊为参照物的工业体系,也是这个意思,但同样,咱们也不可能总在新手村待着不是。

    采用了流水线模式进行生产的话,整体的生产效率和产能,至少可以提升一倍以上。

    但这时加工出来的这些零部件,也不是不能用,可以对每一个零件A的特定尺寸,加工对应的零件B,例如对A(+0.7)的样品,加工出来的B在(B+0.7-1)和(B+0.7+1)的范围,不超标都能用,但是出厂时,就要成对配套不能乱装。

    那些低级别的技工,加工出来的零部件,最大公差,都能给你干到10去。

    这个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

    好处说完了,就得说说为什么,在这个时代的种花家搞流水线,会激起内部矛盾。

    流水线最早出现,是在1769年,一个英国人在他的陶瓷厂里,将原来只由一个人完成的制陶流程,分解成了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由专人负责,这就是流水线的雏形。

    至于流水线和标准化,在这个年代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好不!

    四分厂生产出来的零部件,很多,都不止有一对配合尺寸,甚至会有几对或者几十对参数,就算是要配合互换使用,这难度,都得成几何级数的上升。

    这个想法真的很好,但却不符合实际啊。

    但在现在这个时代的种花家搞流水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新种花家成立的早期,毛熊曾在一段时间,有过全面对种花家的援助,合作面,几乎涵盖了原材料、能源、机械、电工、兵器等多个领域,算是引领种花家走向了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毛熊教会我们工业化,本质上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解决“好不好”靠毛熊的套路就不行了,必须得靠学习西方的“标准化”来进行提升。

    这流水线一搞,用人成本减少,轧钢厂每年的招工名额,随之就会减少,而那些在厂里的临时工,想要转正的机会,就更少了。

    而且由于流水线的岗位固定,相应岗位的工人,就很难学到其它的技术,不利于技工等级的提升,搞不好的话,容易形成高等级技工的青黄不接!

    这搞标准化的流水线,除了上级和厂领导支持外,工人师傅们,恐怕不会理解,甚至会有很大的抵触心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