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异术:奇思妙想和创造发明(2 / 2)

加入书签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个叫高五娘的洛阳美女精通炼银术。

据说,她先前嫁给一个世外高人,因此学会此术。后来高人不知去向,五娘则在家里开始了秘密炼银的生涯。她炼成银器后,偷偷出售,发了一大笔财。但最终被人告发。当时,负责此案的是河南少尹李齐。接案后,他随便问了几句,就将五娘释放。但随后,又秘密接见了五娘,叫她为自己炼银器……

五娘用什么为原料实施炼银术?

用水银。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发现了水银这种化学元素。古人通常从丹砂里提炼水银。作为一种密度非常高的液态金属,水银含有剧毒;同时,又能起到防腐烂的作用,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帝王陵中。但在炼银术士看来,通过秘密的手段,水银可变白银。至于变成黄金,也有可能。据传,当时有洛阳人王常,旅行至终南山,遇异人传授炼金术。

王常问:“黄金成,水银死,真是这样吗?”

异人答:“不要怀疑。黄金出于山石,乃山石之精华。在变为黄金前,该精华达千年,即为水银。水银受太阴之气,故流荡而不凝定;微遇纯阳之气,则化黄金于倏忽间。要想变水银为黄金,须在山中锻炼。只要有纯阴之石为引子,那么水银转为黄金并不是难事。”

除了高五娘和王常外,唐开元年间,还有一叫辅神通的,也精通炼金术。他曾跟一得道之人学习,功成后,也能以水银炼金银。玄宗曾接见过他,每次辅神通“先以土锅煮水银,随帝所请,以少药投之,应手而变”。后来,皇帝也想亲自学学,但“安史之乱”爆发,已是自顾不暇了。在这里,辅神通可能使用了《酉阳杂俎》中提到的一种奇树:“赤白柽,出凉州。大者为炭,复入以灰汁,可以煮铜为银。”

在古人眼里,炼金术和炼银术极为隐秘,多求之而不得,也就难免出现一些出人意料之事。比如下面这个故事,它奇幻而血腥,与修炼、黄金、暴力和邪恶有关。

故事发生在隋末唐初。当时,有道士在陕西太白山隐居炼丹,专习炼金术。山居岁月中,有个叫成弼的人,侍奉在他左右。两人相处了十多年。不过,道士一直没正式收成弼为徒,更没把炼金术传给他。后来,有一天,成弼家人故去,他将回家送葬。

这是一个转折。

道士说:“你跟我很长时间了,现家中有丧,我没什么赠与你,只给你金丹十粒,这不是普通的金丹,用一粒为引子,可使十斤赤铜变黄金,这些足够你办丧事用了。”接下来,道士告诉他如何用金丹点铜为金。不过,却没告诉他怎么烧炼金丹。

后面的事,一如道士所言,一百斤黄金重重地出现在成弼面前。

丧事办完后,成弼再也坐不住了,他已经有了些想法。一天傍晚,他回到太白山,求道士再给他来点金丹。

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被拒绝了。随后,成弼出乎想象地从肋下拔出尖刀。道士凝视着成弼:这是服侍他十多年的那个人吗?

成弼把尖刀横在道士脖子上,逼迫他献出所有金丹,并告知造丹的秘方。

依旧被拒绝。成弼狰狞一笑,砍断了道士的双手。但道士仍不肯说。于是成弼又残忍地剁掉道士的双脚。道士似乎没感到疼,仍旧神色不变,深深地凝视着成弼。后者战栗了一下,挥刀砍掉道士的头。搜身时,发现道士肘后有一个红色布囊,里面盛有很多金丹。

兴奋的成弼携带着金丹出了道观,此时已是后半夜。就在他潜行山中时,隐约听到身后有人说话:“你慢走……”

成弼大惊,暗夜深山,何人在此?

他猛一回头,竟发现那无头的道士正站在自己身后。不仅无头,且无手脚。

也就是说,只有一个肉墩悬于半空,可以想象成弼恐惧的表情了。

无头道士说:“你在我身边十年有余,没想到会做出这样的事。你这样的人,得金丹,必为神灵所诛,最后的样子将会跟我现在一样。”话音落,即消失不见。难道是幻觉?瘫在地上的成弼想。

逃出太白山,成弼还家。随后的日子,又费尽气力,找了更多赤铜,用先前之法,使用炼金术,点铜为金。

这黄金的成色,比一般的黄金更灿烂,他成为当地首富是可想而知的事。对其一夜暴富,有人觉得蹊跷,好事者秘密报官,成弼很快被捕了。审问中,他只好实话实说。官员觉得很神奇,虽也听说过炼金术,却不曾亲眼见过,于是又上报朝廷。

此时已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太宗对炼金术很感兴趣,就召见了成弼,叫他用赤铜锻造黄金,还就竟真的成了,因为手里还有金丹。皇帝大喜,授成弼五品官,叫他专门负责造金之事。当时,天下赤铜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成弼以金丹点铜为金,达到了数万斤。这种黄金由于成色纯重,被胡人称为“大唐金”。

关于“大唐金”,确实曾见于史书中。按段成式的说法:“官金中‘蝼顶金’最上,六两为一垛,有卧蝼蛄穴及水皋形,当中陷处名曰趾腹。又铤上凹处有紫色,名紫胆。开元中,有‘大唐金’,即官金也。”

再说成弼,没多久就把金丹用完了。见事情不妙,他想弃官逃走。

太宗说:“你走也可以,赤铜锻炼为黄金,需要金丹点化,那你就把制造金丹的办法告诉我。”

成弼说:“臣实在不知。”

太宗:“欺君?”

于是传令卫士,陈以刑罚。

成弼确实不知,只能解释,但越解释越乱,太宗下令叫卫士用刀断其双手。

成弼当即疼得昏死过去,醒来后依旧说不清楚,卫士又砍断他的双脚。成弼再次醒来,情急之下,说出当年血溅太白山的实情。太宗依旧不信,遂下令将其斩首。

太白道士一语成谶。成弼虽死,但所炼的“大唐金”流行于市面。后来,有西域使者入长安,太宗邀其观看大内藏宝,使者最喜其中两物,其中之一就是成弼所炼的黄金。后来,“大唐金”流传到国外,懂行的人也都迷之为宝。

故事结束了,主人公所施的残酷暴力最终还在自己身上。

成弼入山十年,侍奉在道士身边,现在看,最初就怀有目的。这一点跟旅途中的卢生相同。为此,他隐忍十年,终于酿造了这个黑志怪。

如果说上面一个故事过于血腥,那么下面这个依旧是炼金丹的故事就有点哲理意味了。

唐时有中岳道士顾玄绩,遇一人,说:“我正在炼金丹,需一人相守,但一晚上不能说话。我观察你神静,似可担此重任。若金丹炼成,我们可成仙得道。”

那个人说:“不就是一晚上不说话么?没问题。”顾玄绩带那人进入嵩山幽境。在炼丹处,顾说:“也许五更天时,会有人来这儿,但你一定不要跟他说话,否则便功败垂成了。”

至五更,果有数铁骑奔来,叫那人回避,那人不理。过了一会儿,有人如贵族,仪仗威严,问:“为什么不回避?”

那人在恍然如梦中,被斩杀。

随后,他投胎在一个商人之家。及至长大,想起顾玄绩的嘱托:不要说话!所以多年里,一句话也不说。父母当然很奇怪。后来,为他娶了老婆,生了三个儿子。一天,妻子说:“你一句话都不说,我要这些儿子有什么用?”于是,把三个儿子都掐死了。这时候,那个人才大叫一声。与此同时,在嵩山,只见炼丹的药鼎冲天而破,金丹从中猛地飞出……

顾玄绩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故事是有原型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曾记载过一则类似的故事:

天竺有隐者为修炼,求一人站立于坛侧,一晚上不得说话。快天亮时,那人突然开口,隐者批评他违约,那人说:“入夜后,我恍然如梦,见往昔的主人前来,我忍着不跟他说话,激怒了他,因此被害,托生到一户人家,想到与您的约定,多年不敢说话。后娶生子,又丧了父母,也一句话不说。年老时,我妻大怒,说,你再不说话,我就杀了你儿子!这时才忍不住说话。”隐者说:“这是魔在作祟啊。”

对嵩山的那个人来说当然也是如此。

在这个故事中,考验的虽然是意志力,但却是以炼金丹为背景,从侧面道出金丹炼成的艰难度。也正因为如此,唐人志怪中,才充斥着各种有关炼金术、炼银术的秘闻,在千年之外,仍久久地弹拨着我们迷失于幻想的神经。

升仙术《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则离奇的故事:

唐德宗建中(公元780年~783年)末年,有书生名何讽,在长安买得黄纸古书一卷。夜读时,在书卷中得一发卷,长四寸左右,呈环状,无端头。何讽不知为何物,于是将其裂开。随后,奇怪的事发生:断处不停滴水,达一升多。

何讽怪而烧之,闻到头发的气味,化作白气一股。

后来,何讽在一个夜宴上将此事告诉某道士,后者听后大为扼腕:“你真是天生俗骨!白白丧失了羽化成仙的机会,但命运如此,奈何?”

何讽不解。

道士说:“我道门《仙经》中有记载,蠹鱼(即书虫)连续三次吃掉书页中的‘神仙’二字,则化为你先前看到的发状物,名为‘脉望’。入夜后,拿那发卷映照星辰,则仙人降临,向其求丹药,就着从发卷中滴落的水服下,即可羽化飞仙。这个机会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却被你白白地浪费掉了。”

何讽再也没心思参加什么夜宴了,折回住处,取出古书翻阅,发现书页间确实有三处字迹被书虫啃掉。按前后文的意思进行推测,三处皆“神仙”二字。

可以想象,当时何讽有多悔恨。他坐在书房里,对着那卷泛黄的古书发呆,直至天亮:“建中末,书生何讽尝买得黄纸古书一卷,读之,卷中得发卷,规四寸,如环无端,何因绝之,断处两头滴水升余,烧之作发气。讽尝言于道者,吁曰:‘君固俗骨,遇此不能羽化,命也。据《仙经》曰: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曰脉望。夜以规映当天中星,星使立降,可求还丹。取此水和而服之,即时换骨上宾。’因取古书阅之,数处蠹漏,寻义读之,皆神仙字,讽方叹服。”这是一个凡人因不博识而错失成仙机会的故事。

神仙神仙,神与仙是不同的。神,是先天自然就有的;而仙,是人修炼而成的。具体地说,仙又分为仙人和真人,两者也是不同的。所谓仙人,以长生不老为追求目标;而真人,则更注重精神的永恒和不灭。

关于成仙的方式,何讽后来自然了解了一二。但邂逅“脉望”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所以更多的时候,除了修炼,唐人关注的是与仙家有关的食物。前面的故事中,已经提到了灵芝。

代宗年间(公元762年~779年),有人在庐江县山中发现紫灵芝,高达一丈五尺。还有一种萤火芝,又叫夜光芝。一株上结九朵,坠地如七寸镜,产于句曲山(即今天的道教名山江苏茅山)和良常山(茅山附近)。“其叶似草,实大如豆,紫花,夜视有光。食一枚,心中一孔明。食至七,心七窍洞彻,可以夜书。”在神奇的句曲山,另产五种灵芝,据说吃后可直接成为仙界官员:第一种名龙仙,食之为太极仙;第二种名参成,食之为太极大夫;第三种名燕胎,食之为正一郎中;第四种名夜光洞鼻,食之为太清左御史;第五种名料玉,食之为三官真御史。

此外,还有一些隐秘的仙家草药,在《酉阳杂俎》“玉格”一门中被提到:“钟山白胶、阆风石脑、黑河蔡瑚、太微紫麻、太极井泉、夜津日草、青津碧荻、圆丘紫柰、白水灵蛤、八天赤薤、高丘余粮、沧浪青钱、三十六芝、龙胎醴、九鼎鱼、火枣交梨、凤林鸣醅、中央紫蜜、崩岳电柳、玄郭绮葱、夜牛伏骨、神吾黄藻、炎山夜日、玄霜绛雪、环刚树子、赤树白子、徊水玉精、白琅霜、紫酱、月醴、虹丹、鸿丹。”

里面的绝大多数,后人都是不懂的。

此外,还指出,如果世间人具有以下体貌特征即为仙相:白痣见于腹部、伏骨见于阴部、眼球中有绿筋、鼻上有黑中带红的山形鼓起……据说,这样的人,可不学道术,更不用吃什么灵芝一类的东西,到时候能自动成仙。

说到底,追求成仙的本质是对生命易逝、光阴难再的不满和悲伤。因为成仙就意味着永生。凡人虽难以成仙,却不妨在某种情境下撞见仙人,或漫游仙境。

先看一个迎面撞上仙的故事:

山东有县名高唐,县内有山名鸣石,山岩高百余仞,如果拿东西轻轻敲击,会听到清越的回声。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年~289年),隐士田宣居岩下,常拍石自乐。每到这时,就会看到岩上站有一人,身着宽大的白衣,于石上徘徊,天快亮时,才消失不见。

一傍晚,田宣叫来一个农夫,令他拍击岩石,自己则顺着岩石上坠下的青藤爬了上去。不一会儿,白衣人又出现了,田宣上前抓住对方的衣服。那人转过头来,古容古颜,自称叫王中伦,是卫国人。周宣王时代(公元前800年前后),入少室山即嵩山学道,每次经过鸣石山,因喜欢岩石的响声,故时常驻步倾听。田宣听后忙拜倒,向周朝人求养生术,后者给了他一块如玉的石子,然后飞步而去,“初则凌空,百余步犹见,渐渐烟雾障之”。

望着凌空飞步而去的背影,田宣似有所失。

他又看了看手里的小石子,不知有什么用。直到一次无聊,将石子含在嘴里,竟百日感觉不到饥饿。

白石清流,绿野仙踪。从周朝到西晋,隔着一千多年的时光;从山东高唐到河南少室山,相隔近千里,仙人王中伦凌空微步,神奇地来到田宣面前。关于岩上飞仙的例子,还有一则记载:“荆州利水间,有二石若宫阙,名曰韶石。晋永和中,有飞仙衣冠如雪,各栖一石。寻日而去,人咸见之。”

如果说在人间撞上仙是一种幸运,那么凡人在某种情景下幻游仙境则包含着更多的秘密。这个游仙境的人叫做赵业,生活在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出身的他,担任巴州清化县县令。不过,游仙境前,他先下了回阴曹地府。

明经是科举考试的一种,主要考人对古代儒家典籍的掌握情况。以明经及第的,往往自视颇高。主人公赵业就是这样。心里想:自己满腹才学,最后却被任命为偏僻的县令,越想越有意见,最后竟病倒。时间久了,习惯了幽暗,便害怕窗外的光亮了;又似辟谷,一个来月不吃东西。直到有一天,暗室内有声如雷,现一红球,旋转至眼前。赵业感到恍惚,觉得有个红衣平帽的人拉他而去。

赵业随那人过山崖,经流水,穿金桥,进一城,入府曹,里面有很多人,其中一个是早已死去的妹婿贾某,上来就跟自己争论有关杀牛的事。赵业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仓皇中,跑到了旁边的一个小屋。没过多久,又被那红衣人带进一个庭院,再次看到贾某……随后,有戴紫霞冠的人大声呵喝道:“赵业!为什么要偷别人的头巾?又在滑州藏了橡子三升?”

赵业想:很多账都在清算,自己也就有可能来到了冥界。

他的判断是不错的。不过,他来的是道家世界里的阴府。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在道教里,阴府有两处:一是酆都;二是泰山。

关于泰山为阴府,很多人并不熟悉。

看《酉阳杂俎》里的记载:“天翁姓张,名坚,字刺渴,渔阳人。少不羁,无所拘忌。常张罗得一白雀,爱而养之,梦刘天翁责怒,每欲杀之,白雀辄以报坚,坚设诸方待之,终莫能害。天翁遂下观之,坚盛设宾主,乃窃骑天翁车,乘白龙,振策登天,天翁乘余龙追之,不及。坚既到玄宫,易百官,杜塞北门,封白雀为上卿侯,改白雀之胤不产于下土。刘翁失治,徘徊五岳作灾,坚患之,以刘翁为泰山太守,主生死之籍。”玉皇大帝是道家谱系里的神仙。这个称谓是北宋徽宗时代才有的。在此之前的唐朝,管玉帝叫“天帝”或“天翁”。在这里,开篇就说到天翁即玉皇大帝叫张坚。张坚是怎么成为玉帝的呢?

有一天,凡人张坚捉到一只白雀,非常地喜欢,但梦到玉帝刘天翁的斥责,并扬言要杀死张坚(这是为什么呢?他跟白雀什么关系)。但白雀每每报信给张坚。却说这张坚不但聪颖不羁,而且野心还很庞大:他想取玉帝而代之!怎么办?他设计把刘姓玉帝骗到人间,设盛宴招待,然后趁机“骑天翁车,乘白龙”,直奔天宫而去。

刘姓玉帝大惊失色,急忙乘剩下的几条龙追赶,但终于没有追上。就这样,张坚先一步到了天宫,更换了百官,成为了新玉帝。至于姓刘的那位有多沮丧就可想而知了,每日徘徊于三山五岳,时不时地弄些天灾发泄。新玉帝张坚深以为患,便进行安抚,封其为泰山太守,掌管人间生死命数。这是张坚在白雀的协助下窃取玉皇帝位的故事,也道出泰山为道教另一阴府的由来。这泰山大帝,原本就是玉皇大帝啊。

再说酆都。作为道教里的另一座阴府,酆都也是名气最大的阴府。

但酆都成为鬼城有一定的偶然性。

东汉桓帝时有王方平,精通天文和占卜,做到中散大夫一职。后放弃官位,入酆都县山中修炼,在三国时代跟另一位修炼者阴长生一起升仙成功。王的故事在东汉以后颇有影响,成为凡人通过修炼而羽化成仙的典型。自那以后,从魏晋到唐朝,很多人都前往酆都寻找王方平登仙处,其中包括唐朝的吕纯阳,即传说中的吕洞宾。由于阴长生和王方平曾在酆都修炼,人们并称其为“阴王”,很多时候用这俩字代称酆都,最后渐渐演化为鬼城。

据说,酆都有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围三万里。山上有酆都六宫:纣绝阴天宫、泰煞谅事宫、明辰耐犯宫、怙照罪气宫、宗灵七非宫、敢司连苑宫。酆都的最高神灵是北太帝君(太帝和天君是不同的。道教里,有真仙九人,太帝二十七人,天君一千二百人,仙官两万四千人),又称酆都大帝,或北阴大帝。但酆都的这个职位不是固定的,而是三千年一更换。北太帝君的下面有四人:夏启为东明公,文王为西明公,邵公为南明公,季札为北明公,四人在春夏秋冬四季分别掌管四方之鬼。

酆都也好,在泰山也罢,总之赵业同样看到了地狱般的恐怖情形。

相对于佛教的十八层地狱,道教更有三十六狱和二十四狱的说法。以二十四地狱为例,名字叫九平、元正、女青等号。按段成式描述,人犯恶,因程度不同,而被分别记载在黑、绿、白三色簿子上。“人犯五千恶为五狱鬼,六千恶为二十四狱狱囚,万恶乃堕薜荔也。”

薜荔,又称木莲,一种尤其喜欢在残垣断壁等荒凉处生长攀爬的藤本植物。唐人喜欢以其入诗:“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芙蓉曲沼春流满,薜荔成帷晚霭多”(裴迪);“薜荔侵年月,莓苔压姓名”(李群玉);“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宋之问);“娑萝掩映迷仙洞,薜荔累垂缴古松”(徐光溥)。不过,上面说的“万恶乃堕薜荔”跟这种植物没有关系。“薜荔”,为“饿鬼”梵语发音(《云笈七鉴》:“薜荔者,饿鬼名也”)。在这里,是指最底层的饿鬼地狱。

继续说阴府中的赵业。他非常的惊恐,在庭院里接连磕头。不过,对方也没为难他。随后,红衣人带他出去,问:“能跟我一起游上清仙境吗?”

刚入阴府,又上仙境,这叫赵业有些反应不过来。上清仙境,当然不是一般人能去的。

在道教里,三界外,有四民天:常融天、玉隆天、梵度天、贾奕天。四民天上面是上清、太清、玉清。三清上面,是终极的大罗天。通常来说,道德完备的人是有可能游览三清仙境的。《酉阳杂俎》记载:“至忠至孝之人,命终皆为地下主者,一百四十年乃授下仙之教,授以大道。有上圣之德,命终受三官书,为地下主者,一千年乃转三官之五帝,复一千四百年方得游行上清……”

赵业当然不会放过这个突来的机会。

二人登一高山,山上飞瀑甚急,赵业定睛一看,里面竟有万千人随水流而下,想必是一起来上清仙境旅游的人。惊悸间,他发现自己也已飘荡在水流中了。仿佛过了很长时间,自己已站在一块岩石上,此时那红衣人已化为两人,一个在前面做向导,一个在后面催促。

又上一石崖,走了一段后,发现路边有奇异的植物,色红蓝,枝叶茂密,光洁无刺,枝条上的花朵不时飞升于天空中;还有一种植物如莴苣,趴在地面上,也能飞花,由小而大,升至空中,就变成赤黄色。抬头,又见天边有大火燃烧,直到其渐渐熄灭,才得以过去。

进入一座城池。大街上,遍种果树,仙女成群,乐声飘飘。过三重门,横有玉河,船只交错,光可鉴人。再往上看,已经见不到天空,只有绛紫色的光晕笼罩。

后来的故事是:赵业在仙境游览了一番,在一个神秘的小院里录下了自己在人间做过的事。红衣人告诉他:“天下之人,每六十年录一次,以检查善恶,凭此增减阳寿。”说罢,将赵业带出院子,指了条路,让他顺着那路一直往前走,万不可回头,如此便可到家。

赵业一路狂奔,最后摔了一跤,仿佛从梦中惊醒,发现躺在床上,家人告诉他已死七天:“……朱衣者复引出,谓曰:‘能游上清乎?’乃共登一山,下临流水,其水悬注腾沫,人随流而入者千万,不觉身亦随流。良久,住大石上,有青白晕道,朱衣者变成两人,一道之,一促之,乃升石崖上立,坦然无尘。行数里,旁有草如红蓝,茎叶密,无刺,其花拂佛然飞散空中。又有草如苣,附地,亦飞花,初出如马勃,破大如叠,赤黄色。过此,见火如山横亘天,候焰绝乃前。至大城,城上重谯,街列果树,仙子为伍,迭谣鼓乐,仙姿绝世……”

从幽冥至仙境,赵业的经历玄之又玄,尤其是顺瀑布而下,又见奇异的飞花和绚烂的仙草,景象可谓美幻瑰丽至极。

赵业入幽冥,游仙境,再回人间,已过七天。这显然还是少的。因为更多的时候,仙境一时,人间多年。如李班的故事:“卫国县西南有瓜穴,冬夏常出水,望之如练,时有瓜叶出焉。有李班者,颇好道术,入穴中行可三百步,廓然有宫宇,床榻上有经书,见二人对坐,须发皓白。班前拜于床下,一人顾曰:‘卿可还,无宜久住。’班辞出。至穴口,有瓜数个,欲取,乃化为石。寻故道,得还。至家,家人云:‘班去来已经四十年矣。’”这类传说的滥觞出自南北朝时刘义庆所撰《幽明录》,书中记载了刘晨、阮肇天台山迷路遇仙的故事。

无论仙境一时,人间七天;还是仙境一时,人间数十年,都说明人仙之间是有时差的。也就是说,跟人间相比,仙境的时间流逝得很慢。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冥界,它正好反过来,《酉阳杂俎》中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对此作了说明:

唐宪宗元和初年,长安东市有恶少名为李和子,生性残忍,常杀狗吃猫。

有一天,他站在路口,见两紫衣人,言为冥界使者:“今有被你害过的猫狗共计四百六十只,将你告了。”

李和子惊惧而拜,要请二鬼使吃饭,以便通融。

到一家毕罗店,二鬼使捂住鼻子不肯进去。又至一酒家,李和子要了九碗酒,自己喝了三碗,其他六碗给二鬼使喝。李和子与那二鬼使推杯换盏,搞得周围的顾客很奇怪,因为他们是看不见那二鬼使的,只看到李和子一个人忙活。

二鬼使接受了贿赂,于是说:“我们一定为你说点好话。”

过了一会儿,二鬼使回来,说:“已经办妥当,但需要你在明天中午前交四十万钱,这样可以为你延长三年的寿命。”

李和子大喜。

二鬼使走后,李和子将他们喝剩下的酒拿过来,喝了一口,感觉其味如水,冰冷寒牙。

回到家,李和子凑齐了四十万钱,然后在院内焚烧,恍惚间,见火焰中有二鬼使取钱而去,这才松了口气。

但三天后他就死了。

鬼使不是答应延长他三年寿命吗?确实是三年,但人家说的是冥界的三年。冥界的三年,相当于人间的三天。非常道

同州司马裴沆正在从洛中去郑州的路上。

黄昏时分,在路边草丛中,发现一只受伤的仙鹤。就在意欲救助时,一位白衣老人从树后转出。

老人告诉裴沆,只有用人血涂在仙鹤的受伤处,其伤才能痊愈。

裴沆当即欲自刺取血。

老人说:“供血者需三世为人。”意思是,你裴沆的前世不是人。谁三世为人呢?洛中的胡卢生。

裴沆很实在,虽然刚从洛中出来,但听了老人的话,还是坚决地返回去。

找到胡卢生,细说来由,后者很慷慨,刺臂出血,献与裴沆。裴沆返回,老人很高兴,认为他是守信之人。给仙鹤涂上血后,带着仙鹤与裴沆到他的住所小憩。唐朝的暮色中,老人的宅院渐渐出现。荒草漫索,有世外之意。

休憩间,裴沆有点口渴,老人取神龛中的水给裴沆喝,如杏浆,色白味甘,十分好喝。

裴沆知老人非等闲之辈,便想投其门下,但被拒绝,理由是老人看裴沆尘世之事未了。

最后,老人交给裴沆一个包裹,里面有封信,叫裴转交给其叔,这时裴沆才知道那老人跟自己的叔叔是旧相识。

拜别时,老人嘱咐裴沆,不要打开那包裹。

正如我们猜测的那样,在路上,裴沆忍不住好奇心,试着打开包裹,四角立即各探出一条红蛇。

裴沆的叔叔收到包裹,打开发现里面有一升多奇异的植物颗粒,形状如大麦。后来,他的叔叔去了王屋山,再后来便神秘地失踪。

故事的始末就是这样。乍看起来,没什么惊心动魄之处。但如果仔细琢磨,会发现不少诡异之处:

在这样一个黄昏,草丛中突然出现受伤的仙鹤;就在裴沆想搭救仙鹤时,白衣老人及时出现;而受伤的仙鹤竟然需要人血;还有三世为人的胡卢生(很多唐人志怪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这是一位相当神秘的人);老人在草莽深处的住所;裴沆喝下的奇怪的杏浆;包袱里的四条红蛇,以及类似大麦的植物颗粒;裴沆的叔叔得到包裹后不知所终,如此等等,给人欲言又止之感。

最关键的白衣老人是谁?他随着黄昏的雾霭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

故事由受伤的仙鹤引起。鹤,古人尤爱之。《诗经》中早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说法。道教出现后,仙鹤渐渐变成神鸟。在这里,受伤的仙鹤实际上就是作为道家符号出现的。道家爱鹤是有原因的:在古代,道家追求境界洒脱、长生不老、羽化升仙,而仙鹤羽毛洁白,外形飘逸,而且生存时间长,又能飞翔于云霄,符合道家的审美,后来连名字也冠以“仙鹤”:“贝丘西有玉女山,传云晋泰始中,北海蓬球,字伯坚,入山伐木,忽觉异香,遂溯风寻之,至此山,廓然宫殿盘郁,楼台博敞。球入门窥之,见五株玉树。复稍前,有四妇人,端妙绝世,自弹棋于堂上,见球俱惊起,谓球曰:‘蓬君何故得来?’球曰:‘寻香而至。’遂复还戏。一小者便上楼弹琴,留戏者呼之曰:‘元晖,何谓独升楼?’球树下立,觉少饥,乃以舌舐叶上垂露。俄然有一女乘鹤而至,逆恚曰:‘玉华,汝等何故有此俗人!王母即令王方平行诸仙室。’球惧而出门,回顾,忽然不见。至家,乃是建平中,其旧居闾舍皆为墟墓矣。”

上面的故事虽仍是仙境一时、人间多年的路子,但仙女驾着仙鹤而来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至于裴沆,史上记载不多,他曾任同州司马。同州在今天陕西大荔。裴沆曾写过一篇《唐故东都留守检校尚书左仆射赠司空博陵崔公小女墓志铭并序》。博陵崔公即唐朝中期的大臣崔弘礼,曾任天平军节度使、东都留守,死于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

以此推论,裴沆生活在中唐以后,直到公元907年唐亡,应该还活在世上,寿近一百岁。

这跟他喝的杏浆有关系吗?

探究唐人志怪会发现:每至黄昏时分,经常会有像裴沆故事里的神秘老人出现。他们无不具有诡异的行为和高超的道法。又如:“南中有百姓行路遇风雨,与一老人同庇树阴,其人偏坐敬让之。雨止,老人遗其丹三丸,言有急事即服……”一年多,其妻去世。几天后,那百姓才想起老人说的话,于是给妻子将丹药灌下,“微有暖气,颜色如生”。虽然没有复活,但却尸体不坏,状如喝醉之人,而且指甲照样生长,就这样一直陪伴着丈夫。虽然动人,但也可怖。

在故事中,陌生老人之所以给那百姓丹药,是因为百姓对他尊敬有加。而一旦无礼了,那么事情就严重了。

荆州有处士,叫侯又玄,黄昏行于郊野,想撒尿,见前面有一坟茔,不知是心血来潮,还是突发奇想,爬到了坟上……等撒完尿下来时,不小心跌伤了胳膊肘。周围漫无人烟,侯又玄忍痛疾行,行了数百步,才看到树后转出一位老人,问侯又玄何以至此,后者抬起肘部叫老人看。老人说:“我有良药,可给你包扎起来,但十天内不能打开,如我所言,你这伤口必愈。”又玄大喜,包扎后回家。过了十天后,“及解视,一臂遂落”……

侯又玄为处士,处士指有高尚的德行但又不做官的人。但他鬼使神差地在坟茔上撒了一泡尿。当老人出现时,差不多都认为他是要帮助侯又玄。但从结局看,老人不但没有帮助侯又玄,而且还给他涂了断臂的毒药。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从树后转出的老人,是那坟茔的主人。我们继续说唐朝那些神奇的老人。

唐朝时术士很多,炼丹和卜筮是他们工作的两大内容。

卜筮即预测。预测形式主要包括谶纬术、占星术、占梦术以及相术。唐朝著名术士很多,比如王远知、叶法善、李淳风、袁天罡、明崇俨、李虚中、刘玄靖、张果、罗公远、邢和璞,其中善于预测的有李淳风、袁天罡、李虚中、邢和璞。

邢和璞长于占卜,身怀怪术,比如能旋转着升至半空中。旋转时,像个大陀螺,白须飘飘,酷极了。最初时,没人知道他有这些特异功能。后来发生的故事,渐渐使人们晓得了他的厉害。

故事有三段:

段成式的朋友山人郑昉首先讲了一个故事。

荆州崔司马是邢和璞故旧。这一年,崔司马病得很重,念念不忘邢和璞。一天,他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在挖卧室北墙,于是叫仆人查看,一无所获。一连七天,天天如此。仆人觉得是崔司马死前的幻觉。

这一日,崔司马看到对面那墙壁已被凿透,有一个很大的窟窿,问左右,仆人仍都说墙壁是好好的。又过了一天,崔司马看到窟窿已大如磨盘,便强撑着身子下了床,把脑袋伸进去,看到的竟是一片荒野。他感到奇怪,卧室北边应是他家人住的房子啊,怎么会是荒野?

他看到有几个人正拄着锹站在荒野中,就问对方是干什么的。

那几个人回答:“邢真人让我们来的,他让我们在这凿窟窿,我们只管干活。他还说,崔家司马病得重,让我们加把劲,把窟窿凿大点。”

正在这时,有人大声说:“邢真人来啦!”

只见邢和璞仙风道骨地出现在荒野中。走近后,对崔司马说:“老弟,你的人间阳寿快到了,我刚才去了地府一趟,为你又求了十二岁来。现在没事啦,你好好活着吧!”

说完,被凿有窟窿的墙壁合好如初。

崔司马站在墙壁前发呆。不过,几天后,他的病真的好了。

还有一个故事。邢和璞曾在终南山隐居,因名声很大,很多求道者都在山间造了小房子,追随邢和璞学道。其中有个叫崔曙的青年。一天,邢和璞召集弟子们开会:“过几天,有位异客来拜访我,你们可以每人准备一道小菜儿,放在亭子里,但你们都得在屋子里待着,不准出来观看。”

日子到了,筵席在亭子里摆好,邢和璞果然请来一客,那客人形容怪异:身长五尺,宽三尺,长一大绿脸儿。脸有多长呢?占身子的一半。身着红袍,手持里拿着象牙板子,大笑时,嘴角能一直咧到耳朵。众弟子于窗后窥视、倾听,异客与邢和璞所谈的都不是人间的事(邢下山延一客,长五尺,阔三尺,首居其半,绯衣宽博,横执象笏,其睫疏挥,色若削瓜,鼓髯大笑,吻角侵耳,与邢剧谈,多非人间事故也)。

崔曙偷听着,最后实在忍不住了,从屋里跑出来,异客看到崔后,笑道:“此人莫非是泰山老师?”

邢和璞说:“正是。”

异客说:“转世到现在,跟前生真是有巨大区别!”

直到傍晚,异客才离去。

邢和璞对崔曙说:“刚才那客人是天帝身边的戏臣。他刚才说你是泰山老君转世,上辈子的事你还记得吗?”

第三个故事,是邢和璞跟房琯的。

房琯官至太尉。房琯问生死之事。邢和璞说:“如果你从东南来,去西北,那么就要小心了,此行主凶!但你死之处,既不是馆驿,也不是寺院;既不是在路上,也不是在官署。”房太尉说:“那我到底死哪儿?”

邢和璞呵呵一笑:“天机。不过,可以告诉你,你是因吃鱼死的,死后你的棺材有可能是龟兹板做的。”

后来,房太尉从袁州去汉州工作,又调赴长安,过阆州,住进一处叫紫极宫的道观。恰巧遇到有工人在那做木器,房太尉闲来观看,觉得那木料特别,一问才知道是产自西域的龟兹板!

这时候,有人通报,阆州刺史知房太尉路过于此,在府内置备了全鱼宴。房太尉仰天长叹:“这里正是我死之地啊。”

房琯是开唐大臣房玄龄的后代,唐玄宗和肃宗时代的宰相。在地方做官时,房琯口碑特别好,不过老兄也有个弱点:好清谈。有点魏晋名士的意思。“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势如破竹,玄宗西行入蜀,危机时刻,作为文臣的房琯主动请兵,征讨叛军。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初冬,发生了著名的“陈涛斜之战”。这一战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房琯成了笑柄。

从没带过兵的房琯,在此役中模仿古人,让唐军驱使牛车两千辆与叛军作战,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一战也成为古代战争史上最离奇的战役。房琯不懂作战,而跟诗人们的关系都不错,比如王维、孟浩然、杜甫。杜甫开始为官就在房琯手下。

“陈涛斜之战”失败后,有人诋毁房琯,而被罢相。

对于房琯的遭遇,杜甫万分同情,认为在当时危难之中,叛军节节紧逼,朝廷中无人敢于应战,房琯作为一名文臣,挺身而出,身先士卒,与叛军对决,虽败犹荣。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息,朝廷也想起了房琯的忠贞,这一年,年近七旬的房琯在汉州任上被封为刑部尚书,秋八月去长安赴任,路过阆州时便发生了上面的故事。《酉阳杂俎》中,跟邢和璞名气一边大的,还有翟天师。

翟天师名法言,字乾佑,四川夔州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去世于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活了一百多岁。

翟天师面相奇异,有一双长一尺多的大手,作揖时大手每过胸前。少时即好道,学习于黄鹤山,到天宝年间,修行已精深,即使晚上睡觉,头也悬于空中,据说还掌握了“招龙术”。所以有了下面的传说:

夔州安井江边有险滩,行船艰难,翟天师招来飞龙十四条,驱使它们将险滩化平。不过按原计划,是来十五条龙的,见有一条没来报到,天师大怒,再次施法,只见一姑娘羞羞答答地来了,正是没来报到的那条小母龙。

小龙女迟到,但有自己的理由:“天师啊,这江滩确实凶险,行船难过,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纤夫这个行当,你把江滩都弄平了,有钱人的大船倒是过得顺畅了,穷苦的纤夫也就失业了,您这不是砸人家饭碗吗?”

翟天师一听,倒是很在理,于是又驱使群龙将江滩恢复了老样子。那小龙女,最后还是没能逃过干活。

翟天师曾在长安受到皇帝接见,展示了一系列绝技,其中包括用意念打开一道封闭二百多年的宫门,名动京华。于是,不服的出现了。有几个被冠以大师称号的道士要挑战翟天师。后者一笑,将一块布巾放在饭桌上,说:“诸位若能把这块布巾拿起来,我便认输。”结果不难想象,那几位无论怎样用力,就是无法将那布巾拿起。皇帝见天师道术实在了得,就叫那几个不服的上前晋拜翟天师,却不料天师又使了雕虫小技,那几个人无法从凳子上站起来。

翟天师虽然得到皇帝礼遇,但并未久留京师,没多长时间就返回故里了。

晚年时,他每每预言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一次,在夔州集市,他对周围人说:“今晚会有‘八人’路过这儿,你们要小心。”路人不开窍。当天夜里,市场发生大火,直到这时人们才醒悟:“八人”正是“火”字;又如,他预测,“落魄举子乱大唐”,想来指的便是那科举考试失意后造反的黄巢。

晚年天师于深山修炼,很少再露面了,有樵夫偶然会发现老爷子的踪迹,见他须发尽白,身后有虎群跟随……

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翟天师知道自己将要离去,于是在一个明月夜,把弟子召集在夔州江边。此夜月光皎洁,波涛阵阵,群虎伏卧,弟子侍奉,天师坐于坛上,手指月亮:“今夜正明!”

有弟子随口跟了一句:“只是不知道月亮里有什么。”

天师笑道:“你是想考验一下师父的功力吗?”弟子说:“不敢。”

天师说:“你们可以顺着我的手指看……”

众弟子仰望,有两个人竟望见那月亮越来越大,其中有楼阁宫殿,隐约间似有人影。这两个弟子中,一个叫灰袋,是天师晚年的弟子。关于灰袋,平时看上去很疯癫,但精于道学,天师曾告诫弟子:莫欺负他,他将来的道行一定会超过我。

关于灰袋的故事,有两则:一个冬天,大雪飘飞,灰袋身着单衣入青城山,暮色中到一寺院投宿,那里只有一个僧人,僧人说:“天寒地冻,我只有一件袍子,今晚恐怕无法让你避寒。”

灰袋说:“无妨,只要有张床就可以啦。”

到了后半夜,雪深风疾,僧人估计灰袋已冻死,前去观看,离那床还有好几尺,就感到热气蒸腾,只见灰袋裸体而睡,大汗不止。

又,灰袋曾患口疮,仿佛将死,人们为他设道场。斋散后,灰袋忽从床上坐起,对众人说:“你们看看我嘴里有什么?”

随后张嘴大如簸箕,众人一看,五脏皆露。

接着说夔州江边的故事。除灰袋外,还有一个弟子看到月亮中奇异的景象,不过那个向天师发问的弟子却什么也没看到,想来是修行还不到家。

天师说:“能看到月中宫殿的人,说明你们修炼得已经不错了,但还要努力;那些什么也没有看到,更是需要努力了。”

最后,天师又交代一番,说:“本月我将离去,你们好自为之。”

众弟子甚为忧伤,江边群虎也是咆哮不已。

果然,没过多久,翟天师去世了。过了一段时间,有好事者查看师父的棺材,发现尸体全无,只剩下一只鞋子了。明白人都知道,棺材里尸体失踪,而只留下一物,正是尸解成仙的一种方式。

霹雳车

兴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略阳,在唐朝的时候有一处“雷穴”。真的很雷,穴中平时水深一半,但每到打雷时,水即暴涨,同时有鱼随流而出。所以,每到阴天的时候,附近的百姓“绕树布网,获鱼无限”。当时韦行规(后面写到的那位侠客)为兴州刺史,亲眼目睹此事。

那鱼洞和雷有什么关系呢?

对雷和雷神,古人是非常敬畏的,因为它不但主降雨,而且还能击杀恶人。

敬宗宝历年间(公元825年~826年),有十几个人,为逃避酷暑,从城里跑到乡间草堂。这一天,他们在宴饮之余,讲起志怪故事,突然风雷大作,有一物如玃猴,落在堂外庭中。大家惊恐中钻进床下。那怪物倏忽上到台阶,目光炯炯遍视众人,俄而消失不见。掉下来的是雷神吗?

《酉阳杂俎》记载了一则与雷神有关的故事:

李鄘在北都,介休县百姓送解牒,夜止晋祠宇下,夜半有人叩门云:“介休王暂借霹雳车,某日至介休收麦。”良久,有人应曰:“大王传语,霹雳车正忙,不及借。”其人再三借之。遂见五六人秉烛,自庙后出,介休使者亦自门骑而入。数人共持一物如幢扛,上环缀旗幡,授予骑者曰:“可点领。”骑者即数其幡,凡十八叶,每叶有光如电起。百姓遍报邻村,令速收麦,将有大风雨,村人悉不信,乃自收割。至其日,百姓率亲情据高阜,候天色及午,介山上有黑云气如窑烟,斯须蔽天,注雨如绠。风吼雷震,凡损麦千余顷。数村以百姓为妖讼之,工部员外郎张周封亲睹其推案。

李鄘是唐宪宗时代的宰相,曾镇太原,任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介休县某小吏到太原呈送公文,入城后天色已晚,就借住于晋祠,打算明天一早将公文呈递。夜半时分,忽听到有人叩旁边的房门,说:“介休王派我前来借霹雳车,三日后去介休收麦子。”

过了很长时间,房里传出一个声音:“刚才已请示大王,但大王传语说,霹雳车正忙,现在不能外借。”

但其人再三恳请。

小吏感到奇怪:霹雳车是什么东西?

琢磨着,只见有五六人秉烛列队,自晋祠后殿出来。此时,来借霹雳车的那人也骑马而入。随后,从晋祠后殿出来的那几个人,将所抬之物交与来借车人。

小吏在暗处窥视,见那物如旌幡,上面环缀七色彩旗。

这时候,五六人中的为首者对借车人说:“你可以数一下上面的旌旗。”

借车人当即点数,共十八面,每面展开时有光电闪出,夺人双睛。

小吏琢磨,莫非遇到了传说中的雷神?因为听老人们说只有雷神才有霹雳车,想到这里,不禁张大嘴巴。挨至转日,他将公文呈递太原有关部门,随后马不停蹄地回奔至介休县,将情况报知县令,后者也很惊异,最后问:“你什么意思呢?”

小吏说:“我担心遇到的是雷神。如果是真的,最近可能会有暴雨天气,所以应该提醒我县百姓立即集体收麦子。”

县令犹疑,最后没听小吏的,后者只好从县城回到自己所住的村子,将该事告诉乡邻。没想到乡邻和县令一样,也不相信。没办法,他只好去收自己家的麦子。

三天过后,小吏带着亲戚来到村外高坡上,说:“今天必降暴雨!”及至中午过后,对面的介山上忽有乌云聚集,须臾间已遮天蔽日,不一会儿大雨如注;其时风吼雷震,夹杂冰雹,那些没有收割的麦子,皆损失于田中。

雨停后,村里人围住小吏不放,不是欣赏其神奇的预言,而是要拿他见官,因为大家怀疑他是妖怪。该案是当时的工部员外郎张周封亲眼所见(又是这位老兄)。

接着说雷神。

古人重雷神,在很多地方都有画像。关于雷神的模样,最初为半兽人,《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到了唐时,形象一如佛教中的夜叉,面目狰狞,面青、发红、嘴尖,雷神行雨击雷,手持斧凿。

按段成式的说法,住在洛阳至德坊的三从伯父,曾跟他念叨过一件往事。

其少时,寓居阳羡即江苏宜兴,一日夜天降暴雨,遇阻于土地庙,向外面的夜空望去,电闪雷鸣,风疾云暗。在一个瞬间,他无意一瞥,竟望见,天空深处,闪电起时,光中隐约有人数十,面目非常奇异。

段成式还曾听书法家柳公权说:宪宗元和(公元806年~820年)末年,柳有个亲戚投宿在福建建州山寺中。入夜后,觉得门外喧闹,便起身偷窥,见有数人,身着异服,运送斧头,制造雷车,如雷神图画中所绘。柳家亲戚看得入迷,忽然打了个喷嚏,随后感到四周暗下来,两目再也看不见东西了。

在古代的世界里,雷被认为是具有魔法力的。很多奇异的事,出现在雷声霹雳后。

唐人南孝廉,最善削鱼片,薄如轻纱,细如丝缕,轻可吹起,操起刀来,自有节奏。有一天,会客时,向大家炫技,忽暴风雨,雷震一声,所切鱼丝悉化为蝴蝶飞去。在唐朝,有关雷的故事,最有趣的是下面这一则:徐智通是楚州医师,一个夏夜,在堤上散步,忽听桥上传来笑语。徐智通悄悄跟进,隐于树后,桥上一人说:“明晨何以为乐?”

另一人答:“不如去南海赤岩山采宝珠!”

一人说:“去南海?不太好吧。赤岩山主人嗜酒,到那的客人必会大醉一场。几天后,我们还得去西海办事,若去赤岩山,恐怕耽误事。不如在楚州龙兴寺前你我比试一下技艺。”

另一人问:“你施展什么技艺?”

一人说:“寺前有古槐百棵,我施响雷,只震一声,就可将那槐树劈为纤纤细块,长短粗细一如筷子。你拿什么应对呢?”

另一人想了片刻,说:“该寺门前为楚州最大的百戏乐园,每天观众不下三万人。我发一声雷,可叫那几万人的头发散开,每缕头发上打七个结儿。”

说罢,二人哈哈大笑,过桥往前走去。徐智通在明月之下的楚州桥头看到了什么?回到家,将所见所闻告诉朋友与邻人,但大家都不相信。

第二天,天空晴朗,楚州龙兴寺门前,像往常一样,鱼龙百戏,干什么的都有:杂技、幻术、歌舞……观众也越聚越多。徐智通和朋友们都来了,一阵嘀咕:如此好天气,如何来的雷声?徐智通当时莫非出现幻听?徐智通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他告诉众人,再等等看。

一上午过去了,没任何异常情况发生。

及至中午,远空飘来两朵云彩,大如车轮,悬浮于寺院上。徐智通叫诸人注意,也许会有不同寻常的事发生。

说着,天空就已经昏黑下来,咫尺间不见五指。数万观众大惊。须臾,两声惊雷起,寺院外的观众、行人以及马匹无不震倒在地。徐智通和他的朋友们也被震倒。很快,云雾消散,天空明朗如初。徐智通慢慢爬起,放眼望去:寺前槐树被劈成一快一块的,分散在地上,彼此间大小丝毫不差;与此同时,数万观众头发都披散开来,每缕都打了七个结儿。当然,也包括徐智通和他的朋友们。

这是两个雷神在唐朝的一天拿凡人找乐的故事。

但有些时候,出现类似的情况,似乎也不仅仅是找乐。诗人元稹在襄州建有别墅,“新起堂,上梁才毕,疾风甚雨,时庄客输油六七瓮,忽震一声,油瓮悉列于梁上,一滴不漏。其年,元卒。”

也许,这仅仅是例外而已。

因为更多的时候,正如我们所知,雷神担负的当是润泽万物和伸张正义的角色,比如劈杀恶人,劈杀孽物。正如这个故事所讲:僧道宣于室内打坐,户外雷声不止。道宣以为有孽物藏身,于是脱衣扔到户外,但雷声依旧。道宣遍观其身,见右手小指上有一黑点。于是,将手伸出窗外,随即一声惊雷,劈掉他的半个小指,正如猜测的那样:黑点是一条潜藏的恶龙。

可是,楚州龙兴寺上空的雷神呢?他们太无聊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