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困惑多多(2 / 2)

加入书签

这一批挂职的干部一共有十六名。在征求意见时,大家都选择在城里的企业挂职。为此不惜找关系,走后门。对于挂职,大家并不热衷,因为挂职干部一般不能进入所挂单位的权力中心的,到那里去工作,只是闹闹形式。企业不会指望你为它做什么实质性的事,企业领导压根就不相信这些人能帮上什么忙,不帮倒忙就不错了。挂职干部也不指望能在这里建功立业。

都把自己当成匆匆的过客。

这样一来,挂职就显得有点变味了。干部油子大都有这样一种本事,把一项好好的政策变成一个空洞的形式。

在这十六名挂职干部中,张明是唯一选择了在农村企业挂职的人。这出乎了青年干部的意料,也出乎了领导们的意料。

与会的马一鸣书记当即对张明进行了表扬:“张明同志的选择很令我振奋啊!说实话,不是我贬低你们青年干部,这么多年已经没有哪一个青年干部能让我这样振奋了!他的选择让我看到了我们事业的希望之所在,让我看到了青年干部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能够担当历史使命的群体。我号召全市的青年向张明同志学习,学习他的吃苦耐劳,学习他的开拓进取,学习他的顾全大局,学习他的志存高远。”

张明没想到马一鸣会表扬自己,看来马书记正在逐步抛弃门户之见,这是递给自己的第一根橄榄枝。

在马书记的授意下,张明很快就成了中江县的英模人物,中江县报社、中江县广播电台、中江县电视台都对张明进行了宣传,发动了以马书记的“四个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活动。

马书记还特意向柳镇金属制品厂厂长柳全打了招呼,要他对张明委以重任。

马一鸣之所以这么做,有两个原因,首先,他是被张明的举动感动了。现在肯吃苦的青年太少了,不管张明出于什么目的这样做,能迈出这一步就不简单;其次,他知道张明是扬专员的人,以前杨专员还是杨书记的时候两人不是很融洽,现在杨书记成了杨专员,他想通过抬举张明来向杨专员传达一个信息,自己是尊重杨专员的,对杨书记的人决不敢马虎。上次为选团委书记一事有可能让双方有了猜忌,这次正好弥补以下裂痕。第三,他想让张明知道,他是一个用人唯贤的领导;第四,当然是想让张明感激自己。

张明对自己能够引起这样的关注暗自欢喜。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他选择到柳镇去挂职,是经过了精心策划的。

主要目的是吸引眼球,引起关注。下级的一个最大的苦恼是得不到领导的关注。如果选择到

条件好的企业去,你和大家有什么两样?你就是庸人一个,你永远都不可能得到上级的关注。你必须要和别人不一样,你必须为常人所不愿为,做常人所不愿做,舍常人所不愿舍,最后才能得常人所不能得。说白了,就是作秀,一场政治秀。

另一个原因是想干点事业,将自己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自己既然想当官,就应当成为一名搞经济的干将,否则在现在这个背景下,官不但当不上去,也当不下去。

选择到柳镇金属制品厂挂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对各企业现状与前景的分析。中江县城的企业,无非就是什么棉纺厂、毛巾厂等,这些企业效益差,企业的领导也都是些无能之辈,最拿手的倒是玩手腕。跟着他们能学到什么呢?

柳镇就不同了!这是一家典型的民营企业,但名义上还是挂靠在镇经委,说起来也算乡镇企业。厂长柳全是个人才。他是这个企业的创始人。据说,企业最初是十几个人合伙,在赚到第一桶金时,几个小富即安的合伙人竟然提出了分钱散伙的建议。是柳全坚持不同意散伙,并变卖了家里的楼房来购买了几个动摇者的股份。

结果,几个走了的人至今还是在小打小敲,跟着他的人都成了大股东,成了厂里的主要领导。

在张明看来,中江县将来要么不出著名的企业家,出,就一定是柳全。

而且,该厂的市场效益很好,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

柳全安排张明做了厂里的副厂长,但没有具体的分管工作。张明知道,他们把他当成了一般的镀金者了。任命他当副厂长,一是看他的级别,二是看马书记的面子。不给他具体工作,是怕他是个外行,怕他误事。

张明也不着急,要别人相信自己是需要时间的,有本领的人总会找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他成天在厂里转来转去,一个星期下来,就给柳全交了一份报告,柳全一看,立即对张明肃然起敬。原来,张明写的报告的题目是《柳镇金属制品厂的管理漏洞及对策》,报告尖锐地指出目前柳镇金属制品厂是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厂里的主要干部几乎都是柳氏家族的人,好的岗位也全都被柳氏家族的人占了,外面的人根本就进不来。进来的人在厂里也十分孤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